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82章 冈仁波齐:神山不语,众生默行(1/2)
车轮在碎石与浮尘中沉重前行,远处的雪峰愈发清晰。^1^5~1/t/x/t`.~c?o^m+那是冈仁波齐,西藏阿里地区的圣山,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与耆那教共同尊崇为“世界中心”,一座无需语言也能震撼心灵的高原巅峰。
地图上不过一小点,在现实中却如天界之柱,笔直而孤傲地立于万山之中。
此刻,我坐在海拔四千七百米的扎达路口,手中翻阅着《地球交响曲》,笔下尚未落定的章节仿佛在呼吸,与我心脏的跳动同步。我深吸一口薄氧空气,仿佛在为即将开始的“转山”仪式做准备。因为我知道——冈仁波齐不只是风景,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人的心。
塔钦,是进入冈仁波齐的门户小镇,也被称为“神山脚下的等待之地”。在这里,我遇到各种肤色与装束的朝圣者:来自拉萨的老喇嘛、来自印度的苦行僧、来自成都的骑行者,还有一位操着藏腔普通话的小男孩,骑着一辆生锈的单车,从村口笑着向我挥手。
他喊我:“叔叔,要去神山吗?”我笑着点头,他便头也不回地往山那边骑去,像是早已知道答案。,飕¨搜*小-税?徃_ .罪¢歆.漳-截-庚?芯~快+
在客栈老板的建议下,我放下车辆与行囊,轻装出发,只带着干粮、水、御寒衣物和《地球交响曲》的笔记本。
我要开始的是——冈仁波齐转山,一个耗时两至三日、全程五十二公里、翻越海拔超五千六百米卓玛拉山口的艰难朝圣之路。
天色微亮,我跟随一群藏族人一起起步。他们中有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叩首;有少年肩背念珠,沉默前行。每一个人都像一粒尘埃,向神山缓慢靠近,却又毫不退缩。
不久,我便看到了觉巴寺——这座位于冈仁波齐南面山脚的小寺,只有几个僧人守护,却仿佛被时间遗忘。寺庙里一口铜钟随风低鸣,像是在回应山的沉默。
寺里的年长喇嘛望着我,语气温和:“转山不是祈愿,是交还。”
我问:“交还什么?”
他说:“你以为你在追寻什么,其实是在归还过去的自己。”
那天夜里,我在帐篷中翻阅自己过去在《地球交响曲》上写下的章节,从湖南衡阳到吐鲁番,从北京长城到西藏阿里,我惊觉自己一路上确实在剥离,而非积累。+r?c,y,x*s~w..~c^o*m_
我在书中写下:“神山的意义,不在于站在它面前,而在于我们愿意放下什么来靠近它。”
第二日清晨,天降细雪,风速骤然加剧。我们攀升至五千六百米的卓玛拉山口。这里是整个转山中最艰难的阶段,也是许多朝圣者中止脚步的地方。
我呼吸急促,身体仿佛被锤子反复敲击,而前方,是一片碎石、陡坡与薄冰交错的世界。几个藏族人依然坚定地一步一叩首,每一叩首都像是一场灵魂的交换。
我终于在一块玛尼堆前跪下,非出于宗教信仰,而是出于敬畏。那一刻,我脑中浮现的是父亲年轻时在湖南乡村带我翻山越岭的身影,是母亲背着行囊在老屋前转身的一瞬,是我放弃都市生活、开启《地球交响曲》之旅的那个夜晚。
我突然明白,这一切旅程并非“去哪里”,而是“我是谁”。
泪水在寒风中悄然流下,没人看到。我将一本迷你版本的地球地图,埋入雪地之中,像是给这座神山写下一封信。
在那片高原雪地中,我默念:“我把我的重负交还于你。”天地无语,却仿佛听懂了。
这时,一个小女孩缓缓从山坡上走来,身后背着一只转经筒。她看我哭了,却什么也没问,只是递来一块糌粑。我接过,轻轻咬了一口,那味道粗糙,却温暖如火。
她说:“你走完了神山,它也走进了你。”
我低头一笑,心中多了一份不可言喻的平静。
下山的路,总是比上山更安静。我一个人走在通往止热寺的长坡上,背影被落日拉得很长。
前方,一位身披白纱的印度妇人坐在石上闭目诵经,四周无一人应答,只有风。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神明的样子——不是雕像,不是天象,而是一种沉静。
我到达止热寺时,已是傍晚。此地无灯,但有火烛,藏民为我煮了一碗酥油茶,我喝下时,心中仿佛也生出一股暖意。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冈仁波齐未曾说话,但它一直在倾听。我们这些路人,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将沉重归还天地。”
夜色渐深,我躺在藏毯之上,听着寺外风雪的撞击声,心中无波,也无恨。
翌日,我重新出发,沿着雪融的小道前往下一站——玛旁雍错。
地图上,它是“世界的肚脐”,被称作“最圣洁的湖泊”。有人说它能洗净人的七世罪孽,有人说它的水连接着天空的根系。而对我而言,它或许是一面镜子,能将冈仁波齐沉默下来的话语,轻轻倒映出来。
一路上,我看见一群牦牛慢悠悠穿过山坡,风吹动它们颈间的铃铛,声音清脆而持久,像是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地球交响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