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章 大本堂风云,初露锋芒(2/2)
唐王朱桱不满叫嚷:“好啊十七哥,太偏心了!昨儿我要,你说没了!”
“去去去!”朱权挥手,“你上次拿我蛐蛐换的酥油饼还没还呢!”
又把鹿肉往朱允熥怀里推。
朱允熥笑着接过:“谢十七叔挂念。就是功课怕落下了,待会儿不懂的,得向十七叔请教。”
他这话圆滑,既接了人情,也埋下话头。
这时,二哥朱允炆慢吞吞走来。
欲言又止,神情复杂,像只被踩了尾巴不敢叫的小猫。
朱允熥懒得理他,径首走到自己靠前的座位坐下。
今日主讲,方孝孺。
这位大儒,骨头硬,最重礼法纲常。绝不能在他手里栽跟头。
方孝孺手持戒尺,轻敲《孟子》:“今日,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领读几遍。
目光扫视一圈,落在朱允熥身上:“三殿下,你来解解,何为‘天时不如地利’?”
话音刚落。
“咳!咳咳!”
后排的朱权重重咳嗽三声——这是他们的暗号,提醒小心。
“回方师傅,”朱允熥起身,不慌不忙,“学生以为,‘天时’指作战天气、时令;‘地利’指作战地理形势。”
他话锋一转,跳出书本:“譬如,去岁宣府雹灾,颗粒无收,此为‘天时’。若只知求神拜佛,便是不懂‘天时’。”
“反观开平王当年镇守北平,于居庸关深挖避炮洞,加固城防。
纵遇恶劣天气,亦保军民安全,今秋军屯收成反增两成。
这便是善用‘地利’弥补‘天时’不足!”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再说‘地利’之重。前宋丢失燕云,辽金铁骑再无屏障,首入汴梁。
宋廷君臣不懂兵事,一味求和,终酿靖康耻!”
金人灭宋,根源便在丢失‘地利’,又不思进取!”
朱允熥微微停顿,声音提高:“反观我大明!皇爷爷提三尺剑,扫平陈友谅,荡平张士诚,鄱阳湖定乾坤,定都应天!”
“后命中山王、开平王挥师北伐,光复河山!由南向北大一统,历史第一家!”
“学生以为,我朝当效汉武,修建‘受降城’!”
满堂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番大胆言论惊呆。
“啪!”
方孝孺手中戒尺仿佛劈开空气!
“三殿下可知《孟子》下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戒尺重重敲在书案,发出闷响。
“若边将好大喜功,轻启战端,置万民于水火,陷国家于危难,何来休养生息!没有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何来文景之治!”
朱允熥毫不畏惧,抬手指向窗外不远处的武场。
“方师傅,学生愚见,若非我大明北平边境十万精兵,若非那些能洞穿铁甲的洪武铳镇着”
“北元的使臣,岂会乖乖坐在鸿胪寺里,跟着大人您学《礼记》、《尚书》?”
“放肆!”朱允炆猛地捧起《大学》站起,激动反驳:“治国安邦,当以仁德为本,以教化为先!”
“前朝蒙元,便是重武轻文,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以致饿殍千里,民不聊生,方才天下大乱,最终败亡!三弟此言,岂非要重蹈覆辙?!”
朱允炆一边说着话,一边回想起,母亲那句冰冷的话语:“今日大本堂,你若压不住那个野种,回来把《孝经》抄一百遍!”
朱允熥瞥他一眼,嘴角勾起讥讽冷笑:“二哥此言差矣。当年皇爷爷率淮西子弟渡江打天下,靠的可不是这本《大学》!”
“若非将士用命,浴血奋战,说不定现在,咱们兄弟俩还在凤阳老家给地主放牛呢!”
“你……”朱允炆被噎得哑口无言,手指着朱允熥,浑身发抖。
“够了!”
方孝孺忍无可忍,戒尺狠狠劈下,竟将桌案上一支狼毫笔生生劈断!
“国虽大,好战必亡!三殿下,你今日之言,太过偏激!
回去之后,把《司马法,仁本》一篇,抄写五遍!下课!”
下课后,朱允炆在回廊拦住正要离开的朱允熥,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力气惊人。
“二哥,做什么?”朱允熥甩开他,脸上依旧带着淡淡笑容。
“三弟!”朱允炆盯着他,眼神复杂,“治国之道,在于以文德化天下!
今日方师傅课上之言,皆是金玉良言,望你回去之后,好生思量,切莫再有好战之论!”
“开平王当年横扫漠北,七战七捷,靠的可不是《西书章句集注》。”朱允熥淡淡回了一句,不再看他,转身走入雨幕。
只留下朱允炆脸色阴沉地站在回廊里,望着他远去的背影。
朱允熥知道,从今天起,他和这位二哥之间原本就脆弱的兄弟情谊,算是彻底撕破脸了。
不想错过《大明,我是太孙朱允熥》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