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8章 农学论战(2/2)
深、坡度合理,雨水顺沟流入储水窖,粟苗反而在雨后抽了新芽。王鸿儒冒雨查看,不小心踩进传统法田的积水坑,险些滑倒,惹得围观百姓窃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又过十日,传统法田遭蚜虫侵袭,粟叶蜷曲;林羽则让人在田边插上粘虫板,板上密密麻麻粘着蚜虫,科学法田的粟苗却安然无恙。李修然捏着粘虫板咋舌:"这法子比烟熏省力百倍!"
雨过天晴,林羽在文庙前摆开 "土壤实验室"—— 十几个陶盆里装着不同配比的土壤,旁边放着天平、量筒等器具。"粪壤者,稼穑之母也。" 他指着标有 "酸性土" 的陶盆,"此土 ph 值四点五,宜种茶树,若种粟米则枯;此土 ph 值八点二," 他指向另一盆,"宜种粟米,若种茶树则萎。"
张虎搬来三个木桶,分别标着 "腐叶肥蚯蚓粪 骨粉肥"。林羽用天平称出各五两,混入不同陶盆:"腐叶肥轻虚,宜改良板结土;蚯蚓粪细密,宜育苗;骨粉肥性热,宜越冬作物。" 他取出《齐民要术》残卷,"贾思勰言 ' 粪种,谓用粪拌种 ',与我等今日之法,并无二致。"
小虎推来螺旋水渠的微缩模型,竹制水管里流着掺了蓝靛的水,模拟山泉水流。"传统车水需人力踩踏," 林羽转动模型把手,"此渠借山势落差,水自高处来,经螺旋弯道减缓流速,既省人力,又防冲蚀。" 水流经 "梯田" 时,竟自动分成三股,分别注入不同的 "稻田"。
王鸿儒盯着模型,忽然开口:"若遇大旱,渠中无水,又当如何?"
"渠旁设连环储水窖," 林羽指向模型边的陶缸,"上窖接雨水,中窖滤泥沙,下窖储清水,窖底铺石灰与黏土,三月不涸。" 他翻开《水利图经》,"北宋苏轼知杭州,修六井引西湖水,与此理相通。"
李修然突然举起《农政全书》:"学生查得,徐光启亦言 ' 凡耕田,不问春秋,必须干燥 ',与林盟主的深耕法不谋而合!"
王鸿儒终于松动,捻着胡须道:"纵有巧术,然五谷生长周期,岂是人能改?"
林羽指向科学法田:"此粟种经优选,耐旱耐涝,生长期较传统种缩短二十日。" 他取出两份谷种对比,科学种颗粒饱满如珍珠,传统种却大小不均。"古法选种靠肉眼,我等选种靠筛具," 张虎举起五孔筛,"大孔筛去小粒,小孔筛去杂物,留下的皆是精华。"
州府书院山长李淳风拨开人群,亲自用 ph 试纸测土,看着试纸由黄变蓝,点头不已。"老夫曾疑《天工开物》' 水泉酸碱 ' 之说,今日方知非虚。" 他转身对王鸿儒,"鸿儒啊,圣人亦云 ' 温故而知新 ',农耕之法,何尝不是如此?"
说罢,山长从书童手中接过《齐民要术》善本,扉页钤着 "天圣四年国子监刻本" 的朱印,在 "耕田第一" 篇页脚题下 "耕道不辍" 四字,笔力苍劲如铁犁破土。林羽双手接过,触到书页间夹着的半片银杏叶,叶背用墨笔写着:"太学有圃,虚待良农。"
论战散场时,一骑快马驰入州府,骑手腰间挂着绣有 "慎思堂" 的褡裢。林羽瞥见骑手从袖中掏出封信笺,笺角露出龙形暗纹 —— 与聚珍堂密探的玉佩、王鸿儒的密信印记完全一致。而在人群中,李修然正与那骑手心照不宣地交换眼神,袖中露出半卷《太学农科章程》。
三日后,林羽收到州府急报:京都太学博士弹劾他 "淆乱农统",要求革除其耕者同盟盟主之职。而与此同时,李修然等学子联名上书,请求将科学种田纳入州府书院课程。当林羽捧着山长赠予的《齐民要术》善本时,书页间掉出半张纸条,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太子监国,急寻农学奇才。"
喜欢农门崛起:羽落田丰。
不想错过《农门崛起:羽落田丰》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