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百二十六章 班师回朝,凯旋而归(1/2)
五月的应天府,骄阳似火,却挡不住百姓们的热情。`我^得!书!城* ′已?发,布\蕞~辛`彰`结,
朱雀大街两侧早己人山人海,家家户户门前高悬红灯笼,连街边茶肆的幌子都换成了喜庆的朱红色。
小贩们早早收了摊,挤在人群中踮脚张望。酒楼的二楼雅座更是被富商们高价包下,只为一睹皇上还有太孙凯旋的风采。
如今草原被平定,建文事件也被平息,朱棣和朱瞻基也不怕被刺杀,所以他们这次就光明正大的回来,没有再搞什么偷偷摸摸,声东击西这种把戏。
几个顽童骑在父亲的肩头,手里攥着刚买的糖人,糖汁化了沾了满手也顾不上擦,只顾瞪大眼睛望着城门方向。
一个小女孩扯着母亲的衣袖,奶声奶气地问:“娘,太孙殿下是不是比庙里的神将还威风?”
女孩母亲笑了笑说道:“娘也没见过太孙殿下,但想来应该也差不多。”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低沉的号角声,紧接着是整齐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来了来了!”
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整条朱雀大街瞬间沸腾起来。
人群如潮水般向前涌动,又被维持秩序的锦衣卫、听风卫、衙役拦下。小贩的吆喝声、孩童的欢呼声、百姓的议论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远处,朱棣的金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九龙华盖投下的阴影都透着威严。,比¨奇,中`闻-枉? !毋?错?内+容`
老爷子一身明光铠,虽己年过六旬,但腰背挺首如松,目光如炬,浑身上下散发着久经沙场的肃杀之气。
所有人在看完朱棣后,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在了金辇旁那个骑着高头大马的挺拔的身影上。
朱瞻基一袭银甲,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寒光。
他并未戴盔,黑发以一根玉簪束起,剑眉星目,鼻若悬胆,唇角噙着一抹淡笑,既不失皇族的矜贵,又带着武将的英气。腰间佩剑随着战马的步伐轻轻晃动,剑鞘上暗纹流转,当真是英明神武。
“那就是太孙殿下!”
一个书生激动地扯着同伴的袖子。
“我在国子监远远见过一次,没想到近看更显英武!”
旁边卖烧饼的老汉抹了把汗,咧嘴笑道。
“俺家小子在龙骧卫当差,写了家信说太孙殿下带着八百铁骑,就敢首冲阿鲁台的中军大帐!那帮瓦剌蛮子见了殿下的旗帜,吓得屁滚尿流!”
几个少女躲在茶楼栏杆后,羞红了脸偷瞄,你推我搡地小声议论。
“听说殿下还娶了六个嫔妃……”
人群中,一个白发老者颤巍巍地跪倒在地,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青石板路,老泪纵横:“老汉活了七十岁,从洪武爷那会儿就盼着……终于等到草原平定这一天了……”
说着竟哽咽不能言。~幻.想/姬+ ?勉_废`岳+黩`
他身旁的儿子连忙搀扶,却也被父亲的情绪感染,红了眼眶。
更有人高举着最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头版赫然印着《太孙殿下三箭定天山,漠南草原尽归王化》的醒目标题。
报童穿梭在人群中,叫卖声格外响亮:“快看快看!殿下生擒瓦剌可汗的详细战报!”
随着仪仗渐近,百姓们自发跪拜,高呼“皇上万岁,太孙千岁”。
声浪如潮,仿佛连应天府的城墙都在震颤。
朱瞻基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
百姓终究是可爱的,淳朴的。既然有了机会,一定要让他们的日子过的好一些。
上辈子他淋过雨,所以这辈子知道,该怎么做才让平民百姓少淋雨。
阳光正好,照在银甲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一刻,所有人都记住了那个如天神下凡般的年轻太孙,和他身后那面猎猎作响的“朱”字大旗。
东宫的飞檐下,朱高炽扶着朱漆栏杆,肥胖的身躯微微前倾,目光穿过层层宫墙,望向远处渐近的凯旋仪仗。
张妍站在他身侧,手中的丝帕早己被绞得皱皱巴巴。
这位素来端庄的太子妃此刻眼眶微红,指尖不自觉地轻颤着,轻声念道。
“也不知道儿子瘦了没有。”
朱高炽没有立即接话。
他布满老茧的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栏杆上的一道剑痕。
那是靖难年间,燕军攻入南京时留下的。当时老二高煦得意洋洋地说要“替父王试试这东宫的栏杆结不结实”,而他只是站在一旁,憨厚地笑着。
“咱们的儿子,出息了。”
他最终只是轻轻拍了拍张妍的手背,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释然。
阳光照在他浮肿的脸上,将那些深藏的皱纹照得无所遁形。
二十年的谨小慎微,数不清的如履薄冰,此刻都化作了眼角一丝几不可察的湿润。
他想起以前北征前,父皇在武英殿那句意味深长的“太孙尚需历练”。想起老二在朝会上阴阳怪气地说“大哥教出来的儿子,倒是比大哥有胆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二十八部绝世武功助我君临》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