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9章 “海狮”前夜(2/3)
们在英格兰对您所谓的‘理性呼吁’的看法:我们把它扔回给您,就像我们会扔回您那副令人作呕的嘴脸一样。我们将战斗到底。再说一次:我们不需要您的和平。我们会战斗到底。
不得不说这位播音员非常大胆。/6`1!看′书*网^ ?已′发_布`最*新!章.节¨但丘吉尔知道后却没说什么,而且默认了他这一番发言,丘吉尔的态度很有意思,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德尔默那晚,确实代表了英格兰的声音。
所有的外交努力和心理战术都失败了。希特勒终于被迫面对现实:除非通过武力,否则无法迫使英国退出战争。万般无奈希特勒只好制定进攻英国的计划,行动代号“海狮”
为啥非得“搞”英国?不搞不行吗?
当然不行!希特勒心里明镜儿似的,这英国你要是不把它彻底摁趴下,后患无穷:
第一:漫长海岸线,防不胜防! 你不知道英国人什么时候、从哪个犄角旮旯摸上岸来骚扰你一下。今天炸你个雷达站,明天派飞机轰炸一下柏林(虽然现在还不成气候,但谁知道以后呢?),更别说以后万一美国参战,英国就是美国反攻欧洲大陆最好的跳板!为了防着这“贼”,希特勒就得在从挪威到法国的漫长海岸线上,部署天文数字的兵力、修筑无数的工事(后来搞的“大西洋壁垒”就是这么来的)。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德国本来资源就紧张,哪经得起这么耗?老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与其天天提心吊胆睡不着觉,还不如豁出去把贼窝给端了!
第二:面子!独裁者的命根子! 希特勒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是啥?靠的是他营造出来的“战无不胜、英明神武”的光环!德国老百姓把他当神一样供着,觉得跟着元首就能吃香喝辣、扬眉吐气。可现在呢?你刚把法国这个“欧洲第一陆军”给干趴下了,结果扭头就被一个隔着海的小岛给难住了?这让德国老百姓怎么想?让全世界怎么看?“原来元首你也有搞不定的时候啊?”一旦这种想法蔓延开来,他那“神”的光环就可能褪色,他统治的根基就会动摇!对于独裁者来说,丢什么都不能丢面子!就算打肿脸也得充胖子!
所以,打英国,风险巨大;但不打英国,长期耗下去,风险更大,面子上也挂不住。
“海狮”:既是威胁,也是无奈的“战术牌”
就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下,“海狮计划”——入侵英国本土的方案,就成了希特勒手中一张既充满诱惑又极其烫手的牌。
要说希特勒当时就铁了心非要征服英国、把伦敦变成德国一个省,那也未必。他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更倾向于通过军事压力,逼迫英国最终坐到谈判桌前,签一个对他有利的“和平协议”。
因此,“海狮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战术讹诈。希特勒需要摆出“老子要打过来了”的架势,集结部队,制定计划,大肆宣传,给英国施加最大的军事和心理压力。他希望通过这种“极限施压”,能把丘吉尔那个“疯子”吓住,或者让英国国内的主和派重新抬头,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但这“战术牌”打着打着,可能连希特勒自己都快信了。英国人就是不屈服,国际形势也没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为了维持自己“战无不胜”的形象,为了不让自己“刚打赢法国就认怂”的尴尬局面出现,这“海狮计划”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推,从一个“威胁”的姿态,一步步变成了似乎不得不执行的“行动”。可以说,希特勒是被英国的顽强抵抗和自己营造的“霸权形象”给“绑架”了,骑虎难下,万般无奈之下,才把“海狮”当成了唯一的选择。
好了,既然决定要推“海狮”,那就得拿出个具体章程来。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各军种司令部经过一番(充满矛盾和争吵的)研究,大致勾勒出了这么一个蓝图:
鉴于英国拒绝“和平”,为迫使其最终屈服,德军必须实施跨海峡登陆作战,在英格兰南部建立稳固登陆场,并以此为基地,最终占领伦敦,摧毁英国的抵抗意志。(当然,如果能在登陆初期就吓得英国投降,那是最好的结果。)
那在哪登陆呢?主登陆地段选在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郡和苏塞克斯郡海岸,这里距离法国海岸最近。计划动用两个集团军(第16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作为第一波登陆主力,总兵力预计约25-40万人(数字有过多次调整)。同时,伞兵部队将在登陆滩头后方实施空降,夺取关键桥梁和要点,虽然一度有计划让第7空降师执行空降行动,但最终被搁置(因荷兰战役中伞兵伤亡惨重)。
三个阶段的详细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夺取滩头): 在强大的空中掩护下,强渡海峡,在从拉姆斯盖特到布莱顿之间的广阔正面上,建立多个登陆场,并尽快将它们连成一片,形成一个纵深约10-15公里的稳固登陆区域。
第二阶段(扩大战果): 巩固登陆场后,迅速投入后续部队和重装备,向内陆推进,夺取肯特、苏塞克斯等郡,建立一个足以支撑大规模作战行动的战略基地。
第三阶段(决战或逼降): 在站稳脚跟后,根据情况,或向西迂回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那些事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