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2章 虎!虎!虎!(4/5)
个“心腹大患”却安然无恙!他在给部下的信中(也可能是在私下谈话中)曾沮丧地表示:“如此而已……我们的第一目标,未能命中。”
除了航空母舰,珍珠港内那些储存着数百万桶燃油的油库、以及规模庞大的修船厂、干船坞和各种海军维修设施,也基本没有遭到日军的重点攻击,损失轻微。这些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被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恢复能力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
这三件“幸事”(对美国而言)或者说“憾事”(对日本而言),使得珍珠港的“胜利”,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浓厚的不确定阴影。
珍珠港遇袭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美国国内引发了空前的震惊、愤怒和团结。
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发表了他那篇着名的“国耻日”演说,将12月7日称为“美国的国耻日”,并强烈谴责日本背信弃义的卑鄙行径。
国会以压倒性的票数(参议院82:0,众议院388:1),迅速通过了对日宣战的决议。曾经在美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孤立主义思潮,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美国,这个“沉睡的巨人”,终于被彻底唤醒,并以空前的决心和意志,投入到了这场世界大战之中。
中国、英国和苏联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的消息后,无疑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甚至可以说是“幸灾乐祸”(当然,是乐日本的灾,幸自己的福)。
中国,也是在珍珠港事件两天之后——1941年12月9日,正式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宣战。这一举动,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宣告了中日战争从“单边抵抗”转入“全面世界战争”的格局。
丘吉尔更是激动地宣称这是他“整个战争中睡得最好的一晚”,英国终于摆脱了“孤岛”作战的困境,拉来了美国这个实力雄厚的“大块头”一起对抗法西斯。
斯大林也同样喜出望外,日本“南下”意味着苏联在远东的压力骤减,他可以更加放心地从西伯利亚抽调精锐部队增援莫斯科前线,这对正在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而远在柏林的希特勒,在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辉煌胜利”时,也非常高兴。他觉得,这下美国佬可有的忙了,肯定会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太平洋战场去对付日本。他在4天后的12月11日,就迫不及待地主动对美国宣战了!
是不是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有点意外:咦?这怎么跟以前看过的说法不太一样啊?不是说德国最希望日本能帮着一块夹击苏联吗?那日本没打苏联,反而跑去偷袭珍珠港,把美国给拉下水了,德国不该气得跳脚,骂日本是猪队友才对吗?
这种说法,说白了,其实是典型的“地摊历史”,或者是战后许多人拿着“上帝视角”回头看,脑补出来的版本。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偷袭珍珠港的时候,德国进攻苏联的“莫斯科会战”还没打完呢!希特勒这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输,他心里还惦记着“再有几天拿下莫斯科”,谁还指望日本来“救场”?他压根不觉得自己需要帮忙!
第二,希特勒真正在意的,不是苏联方向的日军动向,而是——美国!
别忘了,从1941年初开始,美国就已经通过《租借法案》在明里暗里地援助英国,成了英国对抗德国的“军火大后台”。这一点,希特勒是看在眼里,怒在心里。虽然美国还没有正式参战,但他早就认定,美国早晚是德国的敌人,只不过还在等机会下场而已。
而这时候,日本一举把珍珠港炸得天翻地覆,把美国直接拖进了战争,在希特勒眼里,那是帮了他大忙!反而能在太平洋牵制住美国,他甚至早就跟日本那边说好了——只要你们敢对美国开战,德国这边马上也会根据《三国同盟》跟着一起宣战。
希特勒当时的真实想法,其实很简单:
“美国人?就一帮暴发户!让他们搞搞汽车、玩玩电影行,真刀真枪上战场?不值一提!”
所以,当日本炸了珍珠港,德国高层不是暴跳如雷,而是举杯庆祝,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那边的喇叭也立刻开到最大声,宣称这是“轴心胜利的第一道曙光”。
日本国内,自然是一片欢腾,各种媒体都在鼓吹“大东亚圣战”的“辉煌开局”。首相东条英机等人也沉浸在短暂的胜利喜悦之中。
然而,作为这场偷袭的始作俑者,山本五十六的内心却比任何人都要沉重。他伏案写信给姐姐,字迹沉稳,却字字如铅:
“战争虽已打响,胜利也许会接连而至……但我不相信,这条路的尽头,会有我们能承受的结果。国家既已决断,我唯有随行,尽一名军人之责。只是——我并不是想发动战争的人。”
信的末尾,他笔锋微颤:“若我不能归来,请替我照看好家中众人。”(山本同时预感到他未来不好的结局)
山本的清醒和悲观,与日本国内的狂热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知道,珍珠港的胜利,虽然在战术上堪称完美,但它并没有真正摧毁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核心力量(特别是航空母舰和油库),反而彻底激怒了这个“沉睡的巨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那些事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