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3章 遥远的桥(4/5)
空降师中,只有约翰·弗罗斯特中校指挥的第2伞兵营,约745人,在通讯中断、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成功抵达了阿纳姆大桥的北端。他们迅速占领了桥头周围的几栋坚固的房屋,顽强地据守阵地,与德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进行着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
而在阿纳姆的西部市郊,英国第1空降师的主力部队,则陷入了灭顶之灾。他们被德军迅速组织的防线,分割、包围,打得支离破碎。师长厄克特将军本人,为了解战况亲赴前线,结果与德军遭遇,被迫和几名参谋,狼狈地躲进了一户荷兰平民家的阁楼里。在长达3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师长,与他的部队完全失去了联系,使得整个师在最关键的时刻,群龙无首。
当阿纳姆的英军,正被德军逐步消灭时,战斗的焦点,转移到了南边的奈梅亨。
到9月20日,英国第30军的坦克,已经抵达了奈梅亨大桥的南端,但被德军的顽强抵抗,死死地挡住了。正面强攻,根本无法奏效。
美国第82空降师的师长加文将军,下达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命令:他命令朱利安·库克少校指挥的第504伞兵团,乘坐26艘英制的、简陋的帆布突击艇,在没有任何掩护的情况下,强行渡过宽达400米的、水流湍急的瓦尔河。
这次渡河行动,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惨烈的屠杀。
许多美军士兵,连见都没见过这种简陋的、像澡盆一样的帆布船。在毫无遮蔽的宽阔河面上,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步枪枪托,笨拙地划水。他们成为了对岸德军机枪和迫击炮的、最完美的活靶子。河水,很快就被鲜血染红,子弹像冰雹一样,密集地打在水面上。这场惨烈的强渡,因其巨大的伤亡,而被幸存者们,称为“小奥马哈海滩”。
然而,奇迹发生了。
幸存下来的伞兵们,如同复仇的魔鬼一样,冲上了北岸,扑向了德军的阵地,并成功地夺取了奈梅亨大桥的北端。
这是整个“市场花园”行动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扼腕的时刻。
当美军伞兵占领北岸的同时,英国第30军爱尔兰卫队装甲团的谢尔曼坦克,也从南端发起了冲锋。到9月20日晚上7点,整座奈梅亨大桥,完好无损地,落入了盟军的手中。
通往阿纳姆的道路,已经完全敞开!距离,只有短短的11英里(约18公里)!在阿纳姆大桥下苦苦支撑的弗罗斯特中校和他的部下,似乎终于看到了获救的希望。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英国人的坦克,停了下来。
这次致命的停顿,并非源于怯懦,而是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思想,和战场认知的巨大冲突。
对于空降兵而言,他们的信条,就是速度、大胆和冒险。他们装备轻便,深知自己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地面部队的迅速驰援。在他们看来,连夜向阿纳姆发起一次11英里的闪电冲锋,是唯一合乎逻辑的选择。
但对于英国第30军的装甲兵指挥官来说,情况完全不同。他们的作战条令,强调的是协同作战、步兵支援和侧翼安全。前方通往阿纳姆的公路,是一条高出周围沼泽地的狭窄堤道,两侧是松软的圩田,这是德军反坦克炮最理想的“猎杀场”。在夜间,没有步兵的伴随,贸然冲入一个已知有党卫军精锐装甲部队活动的区域,在他们看来,无异于自杀式袭击。
地面部队的指挥官们,看到的是战术上的巨大风险。他们听不到,也无法体会到,11英里之外,那些阿纳姆守军垂死的呐喊,和那种生死存亡的紧迫感。
正是这种在关键时刻的、致命的认知脱节,最终,宣判了英国第1空降师的死刑。瓦尔河渡口的无畏勇气,被随之而来的、谨慎的犹豫,所彻底吞噬。
因恶劣天气,而被推迟了两天的波兰第1独立伞兵旅,终于在9月21日得以出发。挥官,斯坦尼斯拉夫·索萨博夫斯基将军,从一开始,就对这个计划,持极度悲观的态度。
他的部队,降落在了莱茵河的南岸,正对着英军被围的欧斯特贝克口袋。然而,他们着陆的区域,早已被德军的炮火所覆盖。伞兵们在降落的过程中,就遭到了猛烈的攻击,伤亡惨重。他们用小船,渡过莱茵河去增援英军的尝试,也一次又一次地,在德军的炮火和湍急的河水面前,宣告失败。
欧斯特贝克口袋,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幸存的英军,在持续不断的炮火下苦苦挣扎,食物、饮水和弹药,都已耗尽。
而在阿纳姆大桥,战斗于9月21日,彻底结束。弗罗斯特中校的最后一批守军,在弹尽粮绝后,被德军的坦克和火焰喷射器所淹没。弗罗斯特本人,腿部负伤,被德军俘虏。或许是出于对勇者的敬意,德军为他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救护。
9月25日晚,盟军指挥部,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代号为“柏林行动”的撤离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那些事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