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4章 攻破西墙(2/5)
,他们很快就发现,德军的抵抗意志,远超他们的预期。当战争打到了德国本土,当士兵们脚下踩着的是自己祖国的土地时,德军士兵的战斗精神,似乎被重新点燃了。
一名被俘的德军军官,后来在审讯中说道:“突然之间,我们不再是为纳粹而战,我们是保卫家园的德国士兵。”
这种顽强的、近乎绝望的抵抗,使得美军合围圈的闭合过程,变得异常的缓慢和血腥。
对于盟军而言,亚琛,只是一个军事目标。它是通往鲁尔河平原和德国工业心脏地带的一个重要门户。
亚琛,是“欧洲之父”查理曼大帝的故都,是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纳粹宣传中所谓的“第一帝国”——的象征。失去这座城市,将是对纳粹意识形态和整个德意志民族自豪感的、一次沉重无比的打击。
因此,希特勒下达了一道不容置疑的、疯狂的“元首令”:亚琛,必须成为一座“要塞”!它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颗子弹!
他下令,疏散城中所有的平民。城里的指挥官,第246国民掷弹兵师的格哈德·威尔克上校,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一边,是军事上毫无希望的现实;另一边,是来自最高统帅部的、不容违抗的疯狂命令。
当合围圈最终在10月16日艰难地闭合时,攻入城内的任务,落在了“大红一师”的第26步兵团肩上。
对于那些习惯了在法国开阔的田野里作战的美国大兵来说,亚琛那狭窄、古老的街道,瞬间变成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的、充满死亡陷阱的迷宫。
德军的守卫者,充分利用了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
他们通过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像鬼魅一样,神出鬼没地出现在美军的后方,发动突然袭击,然后再消失于黑暗之中。这迫使美军不得不调来工兵,用炸药去封锁每一个他们能找到的下水道入口。
每一座坚固的、用石头砌成的欧洲古老建筑,都成了一个小型堡垒。美军必须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一个地窖一个地窖地,去进行血腥的清理。雷诺兹,后来回忆起当时士兵们中普遍的情绪时说,他们所有人都知道,德国人“绝不会轻易放弃这座城市”,这让整个气氛,都异常地紧张和压抑。
正如我们在讲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说过的那样,巷战,直到今天依然是最难打的战斗形式。无论你手里有多先进的武器——无人机也好,坦克也罢,哪怕高科技装备琳琅满目,一旦进入城市街巷,那些技术优势往往就成了摆设,统统得趴窝。
面对这种牛皮糖式的顽强抵抗,美军指挥官们,采取了一种极其残酷,且财大气粗,但却极其有效的美式战术:用绝对的、压倒性的火力,来取代人力。
他们将155毫米的“长脚汤姆”自行火炮和10坦克歼击车,直接开到了街道上,对着那些德军据守的建筑物,进行近距离的直瞄射击。一炮不行就两炮,两炮不行就十炮,直到整栋建筑,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和滚滚的烟雾中,化为一堆瓦砾。然后,才让步兵小心翼翼地进入,去清理那些幸存的抵抗者。
这是一种纯粹的、工业化的城市摧毁模式。其核心逻辑,就是用炮弹的消耗,来换取士兵生命的保全。亚琛,这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君王之城,就这样,在美军的炮火下,被系统性地、一块一块地,夷为了平地。
战斗的最后几天,焦点集中在了市中心的奎伦霍夫酒店。这里,是威尔克上校最后的指挥部。此时,他手下的部队,已经弹尽粮绝,伤员躺在地上,得不到任何救治,只能在痛苦中哀嚎。
美军的心理战,也达到了高潮。飞机在他们的头顶上盘旋,散发着雪片般的劝降传单。巨大的扬声器,用标准的德语,一遍又一遍地,呼吁他们放下武器,保证给予他们人道的待遇。
威尔克上校,面临着一个军人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是遵从元首那不切实际的命令,带领自己的残部,进行一场毫无意义的、百分之百会全军覆没的自杀式战斗?还是违抗命令,拯救自己手下那几百名士兵的生命?
10月21日,他做出了选择。他正式向美军投降。亚琛,成为了第一个被盟军占领的德国城市。
当美军最终进入市中心时,他们发现,自己占领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死城”。#?咸t|?鱼£看?|书.o%网. }已&*?发?¨布¢a÷最?¨新D/章?节?#曾经繁华的街道,被堆积如山的瓦砾所堵塞,到处是烧焦的坦克残骸和轰然倒塌的建筑。只有大约4000名平民,面容憔悴、眼神空洞地,从地窖和防空洞中,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
这座君王之城,在现代战争的铁蹄之下,变成了一片冒着黑烟的巨大废墟。
这场战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末期,两种截然不同的“总体战”逻辑。纳粹的逻辑,是意识形态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那些事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