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7章 雅尔塔再聚首(2/5)
一个广为流传、也足以说明问题的轶事是:当丘吉尔的女儿萨拉,在自己的房间里随口抱怨,说如果吃鱼子酱的时候能配上几片新鲜柠檬就好了。第二天清晨,一棵挂满了金黄色果实的柠檬树,就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沃龙佐夫宫的橘园里。
这既展示了苏联人那令人瞠目结舌的组织效率,也暴露了他们那无孔不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监听能力。
可以说,斯大林不仅完全控制了会议的物理环境,更通过这种种精心安排,在心理上,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会议的舞台本身,就是他为自己接下来所有诉求的合理性,所做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力的论证。
要看懂这场堪称“世界分赃大会”的会议,我们还是老样子,先来看看这三位巨头,各自心里都揣着什么样的小算盘。
此时的罗斯福总统,已是风中残烛。他脸色灰败,双手颤抖,支撑他完成这次漫长旅程的,几乎完全是意志力。他的核心关切有两个:
第一,尽快结束对日战争。他迫切地希望苏联能够尽早对日宣战,从中国东北出兵,以分担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减少美国子弟的伤亡。
第二,建立联合国。这是他最重要的政治遗产,是他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一个避免未来战争的国际合作框架。为此,他需要取得斯大林对联合国方案的全力支持,哪怕这意味着在安理会的表决机制等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在欧洲问题上,他原则上支持《大西洋宪章》的民族自决理念,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苏联红军已经控制了整个东欧,这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因此,他准备在波兰等问题上,扮演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努力将斯大林,这位强大的、但难以预测的盟友,纳入到他所设想的战后“规则体系”中来。
英国(丘吉尔):
丘吉尔首相,则更像一个忧心忡忡的“守财奴”。他眼睁睁地看着大英帝国,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而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则强势崛起。他此行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地维护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利益和在欧洲大陆的传统均势。他最关心的,是波兰的未来和法国的地位。英国是为波兰而对德宣战的,这关系到大英帝国的“荣誉”。同时,他极力主张,必须让法国在战后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给予法国一个德国的占领区,并让它加入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以此来平衡苏联在欧洲大陆日益增长的、令人不安的影响力。总的来说,丘吉尔在会议上,扮演的是一个“警惕的现实主义者”的角色。
苏联(斯大林):
斯大林,则是这场会议中,真正手握王牌的玩家。他稳坐钓鱼台,以逸待劳。他的战略目标,清晰而明确:
第一,确保苏联的绝对安全。他要求在苏联的西部边境,建立一个由“友好”的、亲苏的政府组成的、宽大的战略缓冲地带。这其中,波兰是重中之重。
第二,严惩德国。他要求从德国索取巨额的战争赔款,并彻底肢解这个国家,使其永远丧失再次侵略苏联的能力。
第三,在远东获取利益。他看准了对日作战这个机会,准备开出一系列价码,以换取苏联出兵,包括收回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丧失的所有领土和权益。总的来说,斯大林凭借着红军在战场上的强势地位,在谈判中准备好咄咄逼人地,为苏联争取最大化的国家利益。
在里瓦几亚宫那间挂着沉重窗帘、充满了雪茄烟和紧张气氛的大厅里,这三位分别代表着理想主义、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巨人,围绕着这些核心诉求,即将展开一场决定世界命运的、激烈的唇枪舌战。¨|.微°?趣μ[小$]2说? -?已]发¢?布?°最¤e?新`+~章{!节,*`
雅尔塔会议,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关于波兰问题的激烈交锋。波兰的边界应该如何划分?它未来的政府,应该由谁来组成?这两个问题,像两块巨大的礁石,横亘在三巨头的面前。
会议桌旁,罗斯福首先发言。他身体微微前倾,用一种疲惫但真诚的语气说道,他希望苏联能表现出慷慨,在波兰东部边界问题上,将利沃夫这座历史名城及其周边的油田,让给未来的波兰。
“我相信,美国人民大体上赞成以寇松线作为波兰的东部边界。但如果苏联政府能考虑在利沃夫及其所属油田问题上作出让步,那将产生非常良好的影响。我只是提出这一建议供参考,不会坚持一定要这样做。”
利沃夫是波兰东部的象征性城市,也是石油资源丰富的工业重地。它不仅在历史上属于波兰文化圈,更在波兰民众情感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因此,当罗斯福提议“苏联是否能在利沃夫及其油田问题上作出让步”,实际上是试图争取一个象征性的妥协:既表示对苏联边界要求的尊重,又希望保留一点对波兰的体面和对西方舆论的交代。但他同时也表示“不会坚持”,显示出美国在该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那些事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