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46章 阿陋盐井(2/2)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咸腥、焦糊、腐臭交织,熏得人睁不开眼;辘轳吱呀、盐锅沸腾、监工皮鞭破空声,构成地狱般的交响曲;空气黏稠如盐浆,呼吸时盐粒刮擦喉咙,灼烧感直刺肺腑。盐田结晶区的白色盐坨如累累白骨,盐灶浓烟在空中扭成锁链形状,盐工背盐的剪影与山间枯树重叠,仿佛天地间唯余“盐”这一吞噬人性的怪物。
王月生看着眼前的场景,脑海中浮现出在英国调研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煤矿的情况。当时是准备看看有哪些措施可以借鉴到没有工业基础的中国的工业起步阶段。当时了解到的是,19世纪中前期,英国煤矿工人平均每日工作12-14小时,井下作业常达16小时(含往返时间)。矿工需匍匐爬行通过高度仅0.6米的低矮矿道,用铁镐凿煤,肩扛百斤煤筐往返斜坡。煤尘导致矽肺病(“矿工肺”),矿工平均寿命仅35-40岁。1840年调查发现,约60%矿工因呼吸疾病丧失劳动能力。
由于巷道过于低矮,资本家甚至雇佣6-8岁的儿童去拉矿车,以便充分利用他们矮小的身材。最小记录为5岁,如1838年约克郡“斯托克顿煤矿”童工。儿童用绳索拖拽载重200-300斤的煤车,狭窄矿道中匍匐前进,背部被磨出血痕;大些的,比如9-10岁儿童负责用木桩支撑矿道顶板,事故中常被塌方掩埋。在约克郡、南威尔士等地,童工被编入“矿车队”(carters),每日拉动煤车往返井下斜坡30次以上。麻绳勒进手掌,铁钩刺穿肩膀,脚踝因长期摩擦溃烂。查尔斯·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描写:“那些孩子像老鼠般在煤灰里爬行,脊背弯得像问号。”1842年《煤矿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载:“9岁儿童威廉·哈珀,每日拉矿车12小时,体重仅4英石(约25公斤)。”
地面上,妇女与儿童承担筛选煤块拣矸石的工作,每日需弯腰筛选2吨煤渣,手指被碎石割裂。
成年男性矿工日薪4-6便士,仅够购买2磅面包;童工2-3便士不足成人1/2,且常被拖欠;妇女1.5-2便士,仅能换1品脱廉价啤酒。矿工需向矿场主预支工资(“记账制”),实际收入被克扣至仅够糊口。例如,德比郡矿工家庭债务占收入的70%。
矿工平均寿命较农民短15年。1851年人口普查显示,矿工家庭儿童死亡率高达40%(全国平均25%)。
只不过在英国和欧美,这些非人的工作条件和微薄的收入下,矿主获得的收益和超级利润被有意识地引导投资于扩大再生产或者其他工商项目,而在中国,由于制度的桎梏和不利于工商投资的产业政策,绝大多数矿主将利润用于个人奢侈消费和买地出租。
这些不是王月生现在可以解决的。或者说,按照他在后世学习的普及到每个接受过9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头脑中的在前世可称为屠龙术的思路,这些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
环顾了一下,看只有家丁环伺周围,隐隐地护住自己,小队长和其他几名学员都已自觉地分散开来,与工头、税丁、盐工等攀谈起来,随手塞一小块云土。其实,他们在其他地方做这种调研时的伴手礼经常是盐巴,但在盐场,肯定不能送这些。王月生虽然非常抵触,但有时候也不得不入乡随俗,谁让这个时代的鸦片或者烟土,不但有药用价值,还几乎成为了一般等价物呢。既然后世连伟大行军时都得认这个事实,自己也不能免俗。
看到旁边者黑嫫脸上一副淡然的样子,王月生好奇地问“你怎么看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呃,内个,活得怎么样?”
者黑嫫平平道“他们熬盐的灶台像我们的马蹄印,烧的是人命,踩的是血汗。井上的老爷和路上的老爷,吸血都一个德行!各人有各人的命,下井的该受井里的罪,赶马的该遭马背的灾。这世道谁不可怜?运盐的骡子累死了也得剥皮卖肉,何况是人?”
喜欢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不想错过《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