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8章 万民书(2/2)
好书推荐:
p> 陆飞白拱手行礼道:“臣受教了。”
“如今九州国步维艰,先前通管江北铁甲军后勤的杜英因元辅之死丁忧退仕,河道上的任刚毅又是个直愣性子。陆卿一向得袁小将军信任,心思周全缜密又能压得住事,何况清田国策由你而起,也该由你去落地才是,故而朕属意陆卿南下,协调军需。”沈玥将手按在陆飞白的肩膀上,爽朗一笑:“纵然太史公当年修史,也曾壮游四海在先,陆卿年纪尚轻,怎可困于笔墨方寸之间?莫道儒冠多误身,你该去修自己的史。”陆飞白神色动容,再说不出一个拒绝的字。得君如此,如良骏之遇伯乐,流水之觅高山。他在这一刻方才明白,为何这一朝的大儒庄学海,大贤季思齐,大能杜明棠……甘在世道渐生希冀之时,殉道而终。时代的前行从不是一蹴而就,是无数人用自己毕生所学和身家性命,聚沙成塔,戮力一心,掀起的惊涛骇浪。在嘉禾九年这个格外严峻的冬天,因一封《昭告九州万民书》而心血重燃的,又何止他一人。陆飞白面向天子,郑重地俯下身,再行一礼。*江浙地方形势严峻,北定琅琊、南接浙安的担子如泰山一般压在了秦朗、袁征两位副将的头上。为统筹军需,稳定后方,吏部调令频发,此行随陆飞白一道南下的工部、户部官员共计三十余人。沈玥坐镇中州,雷厉风行地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敏性和御下之道,怀柔与强硬手段并行,一纸诏书将随严氏叛乱哗变的水师和地方军都送去了运河挖泥。贯穿南北的河道大工一开,四境压力骤减,军需战备源源不断地北上,送往沧云。稳住江浙这一大烂摊子,中州又下了几次雪,漠北的军报才姗姗来迟的送到了。萧亦然信守承诺,军报之中夹杂了洋洋洒洒的数封私信,写下了这一路北上的见闻。初到漠北边境时,毗邻中州的几座大城去年接纳了近十万的江浙流民北迁,今年秋收已过,百姓耕有其田,住有其屋,赋税尽免,已初现民康物阜之景。虽前线烽火狼烟不断,全境戒严,却未有民乱流窜逃荒。大军过境后,萧亦然又写了些行军的琐碎之事。他在信中说袁钊还记着他隐瞒蚀骨毒的事,北上这一路就没给过他半点好脸色瞧,他只好伙同几个亲兵,藏起了袁钊的大砍刀。信到这里,大概是袁大将军追了过来,最后一个字写得又歪又斜,戛然而止。再送来下一封信的时候,袁钊约莫是为了换刀,已经将自己给交代了出去。萧亦然在信中托他替袁大将军相看几家贵女,尤其是修尚书家的千金曾有过一面之缘,竟没有被这位拎着砍刀大杀四方的莽汉吓到。沈玥忍俊不禁地笑了。他珍重地收下随军报寄回的每一封书信,时不时便打开瞧上两眼,描摹着那些熟悉的字迹。后来行军紧急,萧亦然不再有空写这许多字,便在信中用略显生涩粗犷的手法,描摹了许多张沿途的风景。他沿途路过绿洲时,送回的信笺里也郁郁葱葱;他途经戈壁荒漠里的长城烽燧,便随信附带回了一根干枯的芨芨草——不起眼的草茎是两千年前,汉皇在戈壁兴建古长城时的用料,历经了千年风沙和茫茫岁月,依旧坚韧如斯。再后来萧亦然又送回了雪山上的朝霞,大漠里的夕阳……从初雪到红梅盛开,千里征途就这样在一封又一封的信笺之中缩地成寸,将别离的时光写得满满当当。沈玥将最近的那封“已归沧云,安好,勿念”收入匣中良久,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了不对劲。自他仲父信中说回援沧云至今已有月余,为何最近送回的军报之上,从未提起过他这一支援军的战况?沈玥猛地站起身,扯下御书房悬挂着的漠北舆图在地上摊开,将装信的匣子一股脑地全部倒出来。他一张一张地将落日、戈壁、长城、雪山、城墙……依次铺在舆图之上。所有零碎的画面,在这一瞬间聚合成一张巨大的版图。萧亦然画给他的,不仅仅是北境的原野荒山。每幅画作拼凑到一起之后,最中间的城池面向草原,背靠雪山,巍峨耸立,壮哉如斯。这座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城池,似天苍苍而高也,如天之阙,故此有个震耳欲聋的名字。——天门关。作者有话要说:端午安康!大家吃粽子了没有,煮粽子的锅里煮的鸡蛋超级香~!【本章引用古诗词蛮多,等我写完了再回来一一标注~重写了两次,来晚了跪下比个小心心】不想错过《摄政王深得朕心》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