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章 脑中的小剧场每到帅哥相关的故事就格外活跃(2/3)
好书推荐:
是没吃过。”
说罢,两人同时哈哈笑起来。“有机会我请你吃。”“好。”嘴上答着,伊莎贝却心想,这个“有机会”怕是比“改天”更虚无缥缈。她一擡眼,看到贾斯汀正看着她。他水润的眼珠上舞动着蜡烛火苗的倒影,清晰明亮,温柔又带着一点雀跃。她脑海中不自觉闪过不知哪部电影里的台词—thatwasterriblyroantic浪漫得要命。晚餐快结束的时候,他问:“听说这里的街道很漂亮,是吗?你能带我去看看吗?”在西方的约会文化里,晚餐感觉不错,就会提出再一起喝一杯或者散步,也体现对女士的尊重。但今晚并不出于绅士风度,他只是不想放走她。和贾斯汀的重聚,像读一封来自伦敦时光的信,回忆起那时的自在和快乐,也得以从残酷的工作中挣脱,透片刻气,所以显得格外珍贵。她将右手往左胸口一搭,稍微颔首,模仿英国gentlean绅士说了句:“mypleasure.”很乐意他看着伊莎贝不舍得眨眼。走出餐厅,两人并排走在灯火阑珊的街道上,这个城市保留着殖民地时期的底蕴,纹理间又被中国文化和当代生活气息浸染了个遍,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又是圣诞季,节日装饰处处可见。这里的圣诞氛围,不是比着葫芦画瓢,而是发自内心的欢庆:酒会、party、跨年点灯…到处灯红酒绿,盛情邀请。在这里过一个圣诞,身上想不粘上一点glitter亮片是不可能的。“没想到这里的christas氛围那么浓。”贾斯汀说。“圣诞点灯自然是比伦敦逊色的,可这也算得上是一年中最漂亮的时候了。”“小时候christas我都好盼望能回香港,回家。”通过艾瑞克的只言片语,大概知道他本科在英国,在伦敦有家和车子。“你从小在英国?”伊莎贝转过头看着贾斯汀,想听他说下去。贾斯汀低头看着脚下,慢慢边走边说:“嗯。刚到英国的时候,我12岁。整间学校几百号人,加上我只有三个亚洲面孔,另外两个是韩国人,其余全是英国本地家庭的小孩。虽然我在香港小学也读的英文学校,可初来乍到还是很难适应。那时候我个子不高,那些英国小孩子—哦,我读的那个是男校来的—他们都很高。周末父母会来接他们回家,最那个的是圣诞节,有时候我家人有事不会过来英国,所以只有我一个在家里,好孤独的。所以,christas在其他人看来是很开心的节日,对我却有点不一样。”伊莎贝想着那幅画面:在漫天的节日欢庆氛围里,christascarols圣诞歌谣飘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放着圣诞树和礼物团聚的时候,一个十几岁的亚洲小孩孤零零地趴在窗台,看着外面的火树银花。这是每个漂泊异乡的人都体会过的时刻。贾斯汀没出声,继续慢慢走着。他也不知怎的,居然在一个不熟悉的城市,和一个不能算作熟悉的人,回忆起少年时候的寂寞。他明明不是一个善感的人啊。其实圣诞节在哪里过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对你来说重要的人一起过,不是吗?“后来呢?”见他不说话,伊莎贝只能搬出“搞定男人的三句万能语”。“后来寄宿学校的规矩很多,要求很严。除了上课,还有很多活动。我只有慢慢的适应咯。不过对我改变最大的还是运动。当时,我们一周要上四节体育课,两次是游泳,另外的我选的hockey...”怪不得他有一张滑冰场的卡。做学生代表宣传自己学校时,伊莎贝接触过在英国读中学的学生。他们不仅课业内容丰富,早早就有经济学、商业学、音乐、艺术、体育多种选择,还有“textile布料”课,她好奇是不是教学生们学习缝纫。课外活动更丰富,像什么跟英国皇家空军学开飞机一类都是家常便饭。想想自己的初高中,啧啧,连体育老师都没机会挣课时费。说到hockey冰上曲棍球,阿文不知道从哪看到免费比赛信息,还是出于看帅哥的目的,两人去看过。那是两支本地u18(18岁以下)球队,运动员全副武装根本看不到长相,但依然让人感觉到爆棚的荷尔蒙。阿文做了功课,在旁边念叨着:冰球起源于英国,在英国殖民的过程中被带到世界各地…外行伊莎贝看来,他们不仅有极强的滑冰能力,还要在高速移动的情况下拼抢、挥杆、射门,所以爆发力、耐力、技巧和团队协作是优秀冰球运动员必备的素质。阿文科普:冰球是一项十分危险的运动,球速可达160k/h,且身体接触多,极易产生冲突…确实,比赛中的身体对抗异常激烈。想想足球比赛里常见的场面:两个球员从远处跑来跳起争球被彼此撞飞,或者快跑中一个被另一个绊倒在地上乱滚,他们还只是用双腿行进和竞技,而冰球运动员是滑着冰刀,想象一下冬天在冰冻的河面上跑着踢足球比赛—他们的速度更快更不易控制。记得看完比赛之后,她脑海里还一直回荡比赛时运动员身体、球棍撞击护栏发出的巨大“砰!砰!”声,和那些英国白人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是我们的牡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