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6章 反哺乡村(2/2)
指着某页说:"其实...我们早就在赔本卖。"
,!
灯光下,她逐项指出隐藏成本:运输损耗、售后维修、偏远地区补贴...综合算来,每台电扇在农村的净利润只有城市的三分之一。
"但市场份额涨了120%。"少女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而且...而且..."她突然跑出去,抱回个铁皮盒子。
盒子里装满信件——有孩子用拼音写的感谢信,有老农托人代笔的采购单,最多的是一张张按着红手印的欠条。最上面那封来自青龙山小学全体学生,皱巴巴的信纸上画着台电扇,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夏天上课不流汗了"。
陈志远拿起一张欠条。落款是"大柳树村生产队",担保人处盖着村支书印章——这种原始信用凭证,在金融系统里一文不值,却是中国农村最坚实的承诺。
"我有个主意。"楚明月突然抓起设计笔,"专门为农村设计款新机型——外壳用防锈铁皮,扇叶加大,能吹谷子..."
"叫'丰收'牌。"陈志远接话,"用绿色包装。"
这个临时起意的决定,后来催生了中国家电史上最传奇的产品线。"丰收"系列不仅耐潮湿、防鼠咬,甚至被农民开发出给稻谷脱粒、烘干草药等神奇用途。而在1984年那个闷热的夏夜,它只是图纸上几道匆忙的线条。
危机在七天后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化解。文章引用了青龙山小学的来信,标题振聋发聩:《乡镇企业反哺农村的时代意义》。周雅后来透露,这是某位中央领导视察希望小学后亲自提笔的。
秋雨绵绵的开学日,新教室迎来了第一批学生。陈志远站在最后一排,看着老校长用颤抖的手拉动升降旗绳。褪色的国旗缓缓升起,雨水顺着旗杆流进他衣领,冰凉如二十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雨夜。
仪式结束后,楚明月在碑亭里发现了他。设计师默默递过速写本——画的是陈志远仰望国旗的侧影,背景虚化的教室窗玻璃上,反照着山间蜿蜒的新修公路。
"才刚开始。"她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那边还有五个村没通自来水。"
陈志远望向更远处。秦雪的医疗车队正翻越山脊,红色十字在苍翠间时隐时现;山脚下的工厂区,张建军带着徒弟在调试新生产线;而财务室的灯光彻夜不熄,苏晓梅在那里核算着下一个季度的反哺计划...
煤油灯换成了日光灯,但粮仓墙上的创业誓言仍在。陈志远在新装的玻璃黑板前写下:"社会责任:1.教育筑基;2.医疗护航;3.产业造血。"粉笔在"造血"二字上顿了顿,窗外传来孩子们朗诵课文的声音——
"...吃水不忘挖井人。"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不想错过《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