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5章 迷雾中的灯塔与“拼图”的最后一角(1/4)
夜,如同被浓墨浸染的宣纸,将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深沉的寂静之中。\齐!盛·小.税_网, .芜!错/内!容?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夜幕之下,无论是“启明”专案组那灯火通明的秘密总部,还是网络世界中无数个因为“大明修真史”而彻夜不眠的屏幕,都正以一种近乎焦灼的姿态,等待着同一个“信号”的出现。
他们等待的,是那个如同幽灵般在历史迷雾中穿行的“明史拾遗”。
自从那块“甲申遗物”黄绫残片被发现,以及“明史拾遗”那三条石破天惊的“密码式”解读之后,整个网络对于“崇祯皇帝的最终归宿”和“大明修真火种下落”的探究热情,己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然而,“明史拾遗”却如同一个最高明的棋手,在抛出了这个足以搅动天下风云的“胜负手”之后,便再次陷入了令人抓狂的沉寂。
这种沉寂,非但没有让热度消退,反而如同在烈火之上又浇上了一层滚油,让所有人的期待和焦虑,都如同被吹胀的气球,濒临爆炸的边缘。
“启明”专案组内部,气氛更是压抑到了极点。
历史文献组的专家们,在王明远所长的带领下,几乎将所有能找到的明末清初史料都翻了个底朝天。他们根据“明史拾遗”的解读方向,以及之前李雪发现的“京畿气候异常节点”,确实找到了更多关于崇祯皇帝在甲申三月上旬“异常行为”的旁证,以及清初官方对某些“不祥之地”进行秘密勘查与封禁的零星记载。
这些新发现的“历史碎片”,如同在漆黑的迷宫中,为他们点亮了一盏又一盏微弱的油灯。然而,这些油灯的光芒太过黯淡,也太过分散,根本无法照亮通往“真相”的完整路径。他们依旧像一群被困在迷宫中的人,能够隐约感知到出口的方向,却始终找不到那把能够打开最后一道大门的“钥匙”。
“天枢”计划的地面勘探工作,也同样陷入了瓶颈。虽然他们根据历史文献组提供的最新“灾异热点区域”分布图,对勘探重点进行了调整,并部署了最高灵敏度的动态环境监测系统,但京城地下的复杂程度,以及那个可能存在的“封印”的隐秘性,都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估。除了在“燕郊遗址”外围和紫禁城正北方那个“地磁脉动异常点”附近,监测到一些性质不明的、微弱的“能量背景噪音”之外,再无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我们就像是在用最先进的雷达,去寻找一根沉入万米深海的绣花针。”陈院士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用一种充满了疲惫和无奈的语气总结道,“我们知道它可能就在那里,但我们就是……找不到它。”
而就在官方力量和民间舆论都因为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焦灼感而濒临崩溃的边缘时,那个让无数人牵肠挂肚的 ID——“明史拾遗”——终于,再次现身了!
这一次,他还是以一种更“引路人”或者说“解谜者”的身份,在B站、某音和各大历史论坛,同步发布了一篇新的随笔
——《历史的“回响”与碎片的“拼图”——我们距离“真相”还有多远?》
这篇文章的开头,也并没有首接给出任何新的“证据”或“结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笔触,回顾了自“皖南秘档”出现以来,所有与“大明修真王朝”相关的“重大发现”和网络上的“考据热潮”。
“……从最初的《皖南秘档》,到触目惊心的《丙寅魔劫录》;从燕郊遗址那浸透了英雄血泪的残垣断壁,到《永乐大典》中那若隐若现的修真秘辛;从江南画卷上那方血染的‘镇魔’印章,到大洋彼岸那令人扼腕的‘血脉退化’之谜;再到最近那块承载着末代帝君最后悲鸣的‘甲申遗物’……”
“我们仿佛正在共同参与一场规模空前的‘历史考古’。?看,书?君, ?已?发¢布?嶵^芯.漳!结!无数的‘历史碎片’,如同沉睡了数百年的星辰,在这个时代的召唤下,从不同的时空角落,被一一唤醒。它们看似孤立,却又在冥冥之中,彼此呼应,共同指向了一个……可能被我们遗忘了太久的、‘另一个版本’的华夏历史。”
“然而,”文章的笔锋在此处陡然一转,变得深邃而引人深思,“当我们手中握有的‘历史碎片’越来越多,当我们距离那个‘真相’的轮廓越来越近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来,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真的准备好去面对那个‘真相’了吗?”
“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幅可以被轻易拼接完整的、赏心悦目的拼图。它更像是一面破碎的古镜,每一块碎片,都映照着不同的光影,也折射出不同的解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收集这些碎片,然后,用我们有限的智慧和勇气,去尝试着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那份沉甸甸的重量。”
这段充满了哲思的开场白,瞬间将所有读者的心绪,从之前那种焦躁不安的“催更”状态,拉入了一种更深沉、也更具敬畏感的“思考”模式。
紧接着,“明史拾遗”话锋再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更宏观的视角,将之前所有看似孤立的“历史发现”和网络上的“民间考据”,进行了一次巧妙的“串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编造大明修真,崇祯化龙镇九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