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4章 探望(二)(2/3)
!就来,爷爷!”一个清脆的少女声音应道。
堂屋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方桌,几条长凳,靠墙一个旧柜子。
杨知允将带来的礼品放在桌上:“夫子,学生一点心意。”
“哎呀,来就来,带什么东西!”
陈齐修嗔怪道,但脸上美滋滋的。
“快坐。”
这时,一个约莫十三西岁的少女端着个托盘走了进来。她穿着半旧的浅绿色衣裙,梳着双丫髻,面容清秀,眉眼间带着几分文静。
她将两碗晾得温凉的茶水轻轻放在桌上,好奇地偷偷打量了杨知允一眼,才低声道:“爷爷,茶好了。这位是?”
她是陈齐修的第三个孙女,名唤陈兰芷。
陈齐修笑着介绍:“知允,这是我三孙女,兰芷。兰芷,这是你杨师弟,咱们明理堂的小案首。”
“杨师弟好。”陈兰芷落落大方地行了个礼。
“陈师姐好。”杨知允也起身回礼。
陈兰芷放下茶便退了出去,不多时,堂屋门口和窗外便悄悄聚拢了几个小脑袋。
最大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陈守拙,一脸好奇;接着是几个十岁上下的小女孩陈竹韵、陈菊心等,还有一个七八岁、扎着冲天辫的小男孩陈守朴被一个稍大点的女孩,陈梅香牵着,都眨巴着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屋里这人。
他们是陈齐修的孙子孙女们:长孙陈守拙(15岁),次孙陈守朴(8岁),长孙女陈梅香(14岁),次孙女陈竹韵(11岁),三孙女陈兰芷(13岁),西孙女陈菊心(9岁),五孙女陈荷露(7岁)。
陈齐修的儿子儿媳们都在外面做工:长子陈志远在邻县一家商行做管事,长媳随行;次子陈志宏在府城码头做账房,次媳在镇上浆洗缝补帮工;三子陈志清是走街串巷的货郎,三媳在家操持家务并照顾几个更小的孩子。
陈齐修也不驱赶这些小萝卜头,只是笑呵呵地对杨知允说:“甭管他们。刚从老吴那边过来?”
“是,夫子。”杨知允点头。
“在吴夫子家用了午饭。”
“嗯,老吴肯定拉着你问东问西了。”
陈齐修端起茶碗喝了一口。
“说说吧,今年县试,题目如何?你答得怎样?尤其是那‘策论’,老吴说最考真本事。”
杨知允耐心的又将县试几天的题目和自己的答卷思路,向陈齐修详细复述了一遍。
陈齐修听得非常认真,时而捋须沉思,时而微微颔首。当听到杨知允那篇联系杨家村实际的策论时,他眼中精光一闪,击节赞道:“好!立足乡土,见微知著!此论朴实却有力,考官必喜!”
待听到《春耕》诗的末句“但得仓廪满,何辞筋骨疲”时,连连点头。
“此句沉郁,道尽农人本分与辛酸,难得!难得!”
聊完县试,陈齐修话锋一转,开始考较杨知允的学问。
“知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句出自《论语·里仁》,你如何解其深意?若以此为题作论,当如何破题立意?”陈齐修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杨知允略一沉吟,答道:“回夫子,学生以为,此句非仅言君子小人之别,更在论‘义利之辨’乃为人之本。破题可首指‘义利之辨,公私之分,君子小人之所由判也’。立意则可论‘喻’字之关键。
君子非不言利,然其取利必以义为绳尺;小人非不知义,然其逐利常蔽于私心。故为政者,当明教化,正人心,使民知‘义中之利’,方为长治久安之道。若一味逐利而忘义,则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
陈齐修眼中赞赏之色更浓:“好!不只解其义,更能推及治国!那老夫再问你,若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题作论,又当如何?”
杨知允思路清晰,侃侃而谈:“此喻出自《荀子·王制》,以水喻民,舟喻君。破题可点明‘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之势系舟之安’。立意当论‘载覆之机,操于君德’。
君若行仁政,轻徭薄赋,察纳雅言,则如水之平,舟自安行;君若行暴政,苛捐重敛,堵塞言路,则如水之怒,舟必倾危。故为君者,当怀敬畏,以民为本,知‘载覆’之理,则天下可久安。”
陈齐修越问兴致越高,从经义到史论,问题越来越刁钻深入。杨知允则始终沉稳应对,引经据典,条分缕析,见解往往超出其年龄的成熟和深刻。
堂屋门口和窗外,陈家的孙子孙女们听得目瞪口呆。他们平日里也跟着爷爷读书认字,陈齐修认为女孩子虽不能科举,但识文断字、明白道理总是好的。
此刻听到杨知允与爷爷的对答,那些深奥的道理从他口中说出,竟如此清晰透彻,让他们既感佩服又觉神奇。
“爷爷问得也太难了…好多我都听不懂。”
最小的陈荷露扯着姐姐陈菊心的衣角,小声嘀咕。
“嘘…”
陈菊心竖起手指,眼睛却亮晶晶地看着屋里那个端坐的小小身影。
“他好厉害啊,怎么什么都懂。”
稍大些的陈竹韵和陈兰芷则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女穿男:农家儿郎要争气》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