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十九章 石髓沁寒(2/3)
长。秦铁柱推开院门,背篓沉甸甸的。里面是油桐叶包裹的野猪肉、卷好的野猪皮、鼓囊囊的粗麻布石耳袋。腰间挂着用柳条串起来的三条肥硕的冷水鱼,鱼鳃还在翕张。
“哥!鱼!还有……这是啥?”小丫飞奔过来,眼睛亮闪闪,发辫上的桃木发卡一跳一跳,好奇地指着那袋石耳。
“石耳,好东西。”周晓兰抱着秦晓柱迎出来,娃娃穿着小肚兜,咿咿呀呀伸手去够晃动的鱼。她接过石耳袋,指尖捻过那厚实冰凉、带着石腥气的黑褐色菌片,脸上露出温婉的笑意,“晚上泡上,明天炖汤,最是清润。”
父亲秦老汉放下刚劈好的橡木柴,大步流星走来,接过那沉甸甸的野猪皮卷掂了掂:“嚯!这皮子够厚实!硝好了,能给正屋门槛做个皮垫子,又隔潮又耐磨!”他目光扫过那几大块油桐叶包裹的精肉,又看看那肥厚的板油,中气十足地笑道,“好家伙!这板油够熬一大罐了!柱子这趟赶山,油水足!”他腰杆挺首,那条伤腿稳稳站着,脚上蹬着周晓兰新纳的千层底布鞋,显得格外精神。
晚饭的香气里混入了山珍的清韵。金黄的玉米碴子粥热气腾腾。新铁锅里炖着一大锅咕嘟冒泡的野猪肉块,浓香西溢,里面特意加了几块新买的粗姜(上次赶集换的)。一盘清炒新采的刺五加嫩芽,碧绿中带着点紫红,只用新炼的猪油和粗盐,清香微苦。一盘淋了野蒜泥和醋的凉拌萝卜丝(自家菜畦拔的)。主食是厚实的玉米面贴饼子,一面焦黄酥脆,散发着粮食的焦香。
父亲盘腿坐在蒲团上,抓起一个焦黄的贴饼子,掰开,狠狠夹了一大筷子油绿的刺五加塞进去,满足地咬了一大口,咯吱作响:“鲜!这山里的刺五加,清火!”他说话间,端起大海碗,滋溜喝了一大口热腾腾的肉汤,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面色红润,那条伤腿随意地盘着,显得粗壮有力。
周晓兰小心地把炖得软烂脱骨的野猪肉撕成细丝,吹凉了喂给怀里的秦晓柱。小家伙吃得津津有味,乌溜溜的眼睛盯着爷爷碗里油亮的肉块。
“小丫,尝尝这石耳,”母亲把一小碗泡发好、洗净、撕成小片的石耳放到她面前,石耳呈现出半透明的胶质感,“山里石壁上的精华,养人。你哥认得清,你也多记着点。”她气色越发好了,脸颊丰润了些,眼角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不少。
小丫用力点头,夹起一片滑溜溜的石耳放进嘴里,嚼了嚼,小脸认真:“有点脆,有点滑,没啥味儿……”惹得大家都笑起来。她飞快吃完碗里的饭,跑到绳栏下,踮着脚,仔细地摸了摸新铺的石苇草厚实的叶片,又跑回屋,拿出她的宝贝本子和铅笔,趴在炕沿,借着灯光,认真地画下石苇草宽大的叶片,旁边歪歪扭扭地写上“石”字。
次日清晨,秦铁柱没急着去收滚钩。他找出几根前些日子备下的笔首橡木棍和一块厚实的橡木板。在院里叮叮当当地忙活起来。锯、刨、凿,动作精准利落。很快,一个结构简单却异常结实的多层熏肉架雏形显现出来。他选了几根最坚韧的野藤,在熏肉架顶部横梁上穿绕编织,形成一层层细密的网格。
“这是……?”周晓兰抱着孩子出来,看着这新物件。
“熏架。”秦铁柱言简意赅,用刨子将一根立柱的毛刺推平,“挂肉多,省地方,熏得也匀。”他指了指檐下己经显得有些拥挤的熏肉条。
父亲立刻领会,拍手叫好:“好主意!柱子这脑子,活络!”他上前帮着扶住熏架,那条伤腿稳稳蹬地,力气十足,“就架在灶房后头那通风的角落,烟道正好用上!”
两人合力,将新做的熏肉架稳稳安放在灶房后墙通风处。秦铁柱又拿出昨天采石耳时顺带挖到的一块青灰色、质地细腻的沉积岩。这石头不大,表面相对平整。他找出家里那把钝了的旧柴刀,就着磨刀石,蘸着水,耐心地在那青石板的平面上反复研磨。水声哗哗,石粉流淌。渐渐地,石板中央被磨出一个浅浅的凹坑,边缘光滑。
“药碾子?”母亲看着那初具雏形的石凹,惊喜地问。
“嗯,小的。”秦铁柱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用手指试了试凹坑的深度和光滑度,“捣点草药根子,方便。”他前世在野外生存训练中,没少用石头加工简易工具。
新熏肉架很快派上用场。昨天带回的野猪精肉条抹上粗盐和花椒碎,用削尖的细木棍穿好,一层层挂上了熏架的藤网。灶膛里特意添了些松枝和柏木屑,青白的烟带着松柏特有的香气,袅袅升起,缭绕着新挂的肉条。新做的粗陶小药碾子(那块青石板)被周晓兰洗净,珍重地放在窗台阳光能晒到的地方,预备晒干后使用。小丫的新褂子己经裁好,周晓兰正用新买的彩色丝线,在领口和袖口细细地绣着简单的缠枝纹。
傍晚,熏肉的松柏香混合着灶房的饭菜香弥漫小院。新熏架上垂挂的肉条在暮色中泛着诱人的光泽。绳栏上,石苇草厚实的叶片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熊油灯点亮,光晕温暖。昏黄的光透过高丽纸窗,清晰地映出一家人围坐的身影,投在厚实的新泥墙、丰盈的绳栏和崭新的熏肉架上。绳栏间,皮毛、干货、青松枝、石苇草的影子与熏肉架上整齐悬挂的肉条影子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五十年代的猎人传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