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章 老百姓住得很简陋,木制房屋不是人均标配(2/2)
有些地区还严禁“砖雕、门楼”。
违反者视为“僭越”,轻则罚银,重则“毁屋杖责”。这些规定的本质是维持等级、控制奢侈、防止造反,因为“大房子=聚众可能=威胁统治”。
所以小说中主角“带全村建起青砖大宅、高楼广厦”,如果不补一句“已获得地方官核准”,那分分钟被看作“图谋不轨”。
别以为“房子盖好了就能住几十年”。事实上,古代农村住房寿命极短,尤其是:
茅草顶:3—5年换一次;
土墙屋:遇雨漏水,五年需补;
木梁腐朽、白蚁侵蚀,十年一修。
所以农民日常最苦的一件事就是——“年年修房”。修不起时只能“临时搭棚”、“寄宿亲戚”,房塌人死的记录比比皆是。
《明实录》曾记某年大雨冲垮民居三千余间,“压死口百有二”,并非夸张,而是常见社会新闻。
不要用影视剧中的“老宅”标准来套古代村民生活。影视里的“三进两院、回廊环绕、雕花镂刻”是:
地方豪强;
商贾之家;
士绅望族;
或达官亲属。
他们才有“门房、厢房、后院、书斋、祠堂”等完整建筑体系。普通农户多是“堂屋一间、耳房两间、屋檐下圈猪”,其余都靠搭棚、支木、席片凑起来。
而且很多房子“半永久”,即竹木搭建,能撑几年就谢天谢地。
理解“穷苦人家的屋子”,才能理解古代生活的真实样貌。
很多穿越作品之所以设定错乱,是因为现代人对“家”的认知已经脱离了古代现实。我们以为“屋子起码有水电、有木梁、有瓦顶”,但古代穷人家的“家”,其实就是一堵泥墙、一堆茅草、一张草席。
住在里面的人,冬天盖着棉花壳,夏天躲不过蚊虫蛇鼠,屋子漏水塌顶都属正常。
理解了这个“居住标准”,才能明白穿越设定中那些“修房、盖屋、致富”的环节并不简单,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别再写“村民个个住木屋”,历史上的他们,最多只能住进“雨天会漏、火起就烧”的临时窝棚。而那,就是他们祖祖辈辈最真实的“家”。
不想错过《历史不是爽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