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章 炼钢锻兵不可能(1/2)
冷兵器≠冷兵器时代人人有钢刀。^微¨趣?小\说/ +追,最+新?章·节?
一提到冷兵器时代,很多人下意识以为“只要是刀剑,就都是钢的”,甚至觉得古代铁匠能随便“千锤百炼”,主角随手就能“打造出削铁如泥的宝剑”。现实呢?
错得离谱。
冷兵器的“冷”指的是非火器,不是材料的“冷加工”;
古代多数兵器的原材料其实是熟铁、生铁,真正的高碳钢极为稀有;
铁器普及不等于钢器普及,很多士兵用的只是粗制滥造的铁戟、铁刀、甚至镀铁木棒。
你想随便打造出一支全副钢甲的部队,不是手艺问题,是时代不允许。
什么是钢?
现代人觉得“铁能炼成钢”是常识,古人不这么看。
钢是铁和碳的复合材料,需要精准控制碳含量;
古代没有化学分析技术,靠的全是经验和感觉;
炼钢不是“把铁烧热了”,而是对温度、通风、材料比例的极高掌控;
一不小心碳多了变铸铁,太少了变生铁,要“恰好合适”才是好钢。
这就导致:
古代真正能称为“钢”的兵器,多是“偶得之”,比如汉代的“百炼钢”,可能只是“多次锻打的熟铁+偶尔成功渗碳”的产物。
汉唐以前钢器稀缺,真正普及是宋以后。
我们按时间线捋一遍“炼钢发展”:
战国—秦汉:主要还是熟铁兵器;虽有“钢”,但靠渗碳法,效率极低;
两晋南北朝:钢器更少,尤其在北方经济混乱的时期,军队甚至用青铜兵器顶替铁;
唐代:开始有了“灌钢法”“百炼钢”等概念,但仍以单件精品为主,普及困难;
宋代:经济发达,出现更系统的“灌钢”“炒钢”技术,但仍然成本极高;
明清时期:才出现了大量制钢作坊,但钢品质不稳定,制式军刀依旧多为铁制。′我/的*书,城¢ ?免/费*阅,读!
所以别以为穿越到秦汉就能拉起一支“全钢兵团”——对不起,你甚至很难搞到一百把高质量钢刀。
兵器≠宝剑,大多数士兵拿的是“劣质兵器”。
小说主角动不动就打造“削铁如泥”的剑、枪、斧,带兵横扫战场。可惜现实告诉你:
兵器制造是看“可量产”,不是看“是否锋利”。
古代战场上:
基础兵士武器为木杆+铁头的戟、矛、镗;
刀多为铁制镀层,根本不耐砍;
“剑”是贵族和高级将领配备的,普通士兵很少持剑;
“一砍不断,一磕就卷”是常态;
真正的“好兵器”往往流通于私营匠人和贵族之间,军队批量化很难做出来。
你若拿现代标准来要求古代兵器,那你就会发现:
不是古人笨,而是时代技术根本不支持你搞什么“炼钢大军”。
打造一把好兵器的流程,远比你想得复杂。
你以为炼钢是“烧一烧,砸一砸,磨一磨”?这只是小说简化。^r-a+n+w-e¨n!z!w′w′.`c_o`m¨真实流程如下:
采矿与冶炼:先提炼出含铁的矿石(赤铁矿、褐铁矿),需数百斤矿石炼出几十斤铁;
渗碳或灌钢:通过反复锻打或加炭处理形成“半成品钢”,温度控制需极精准;
锻造刀身:必须几十上百次锤炼,去杂质;
回火与淬火:用水或油快速冷却,不能过冷,不然会脆裂;
打磨与装饰:还要上漆、缠皮、装饰刀鞘与护手,才能算“兵器”;
检测与调校:专业刀匠要测试刀身强度、硬度、耐砍性,失败率高达三成以上。
做一把合格兵器往往耗时数天,甚至需要全村人供火一周才能完成。
大规模兵器生产?梦里再说吧。
现代冶金是科学,古代是玄学。
铁匠世家往往要“传承”,师徒之间严禁外传;
工艺全靠经验值,所谓“几锤几火”完全凭手感;
冶铁、炼钢常与“祭神”“火神庙”等宗教仪式绑定;
出炉成品失败率极高,一个村子可能就只有一个懂得“灌钢”的师傅;
很多穿越者以为自己懂点现代冶金常识,就能改良工艺,其实你连风箱怎么鼓风、炉温怎么保持都做不到。
就算你画出图纸,工匠看不懂,你也没材料。
真正的瓶颈不是设计,而是“时代技术生态整体跟不上”。
“百炼钢”这个词在小说里极富浪漫色彩,主角一把“百炼龙泉”剑就能天下无敌。
但古代“百炼钢”的意思是:
把铁反复加热、折叠、锤打;
目的是去除杂质,提升金属致密性;
并不是现代的“高碳钢”“弹簧钢”那种结构;
实际上效果极为有限,尤其碳含量难控,常常出现“炼废了”的情况;
真正意义上的“合金钢”直到近代冶金学出现才有。
所以,你看到《三国演义》中那种“削铁如泥”的兵器,九成是文学夸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不是爽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