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章 皇帝忌惮权臣,但也依靠权臣(2/2)
裕排斥牛党,被斥为党争之源,但唐武宗始终依赖他掌政。这些“权臣”,其实是皇帝的影子,是延伸出去的意志。
历史上真正“独断专行”的权臣极少,大多数所谓“跋扈”,其实是在执行皇帝的战略安排,皇帝乐得做“幕后圣君”。
很多皇帝忌惮权臣之后选择“削权”,但削得太狠,往往把国家的骨架也削断了。比如明武宗废刘瑾之后,没人再能治得住朝局,导致宦官再起;乾隆后期打击和珅,结果朝廷财政失衡,腐败反而更严重。
权力不是一块蛋糕你吃一口我吃一口,而是一个需要分工合作的系统。一旦一方突然“下岗”,其他人未必能顶上,结果是整个系统崩溃。
皇帝想保权,靠的是平衡,而不是一味清洗。
真正让皇帝忌惮的是“无权者成势”。相比于明面上权倾朝野的权臣,皇帝更怕的是那些“没有名分、没有官职、却暗中结党”的人——比如宦官、外戚、皇子结党、后宫干政。
权臣好歹有朝廷制约,有章可循;而那些体制外的权力,如后宫指点江山、太监手握密令、皇子私招兵马,更容易让政局失控。
清朝前期,康熙最头疼的不是索尼、鳌拜这些大臣,而是几个皇子暗中拉帮结派;唐中宗不是死于权臣,而是死于韦皇后和武三思的联手。
皇帝怕权臣,其实是因为他更怕“失控的权”。
权臣与皇帝之间,始终是“合作—互忌”的动态关系。皇帝与权臣,从来不是“皇帝想杀就杀”“权臣想篡就篡”的单行道,而是不断合作、互忌、再合作的过程。他们就像舞伴,一边跳舞一边抢舞台中心,但跳得太激烈,舞台会塌;合作得好,才能精彩谢幕。
房玄龄可以被唐太宗骂到下跪,却依旧是“贞观之治”的基石;姚崇可以被中宗猜忌,却依然留下“开元之治”的底子。皇帝也好,权臣也罢,谁都离不开谁。
正因如此,那些把“皇帝 vs 权臣”写成简单斗争的小说,才显得格外无趣、无知、无理。
皇帝对权臣又爱又怕,这是权力结构中的常态,不是例外。怕的是权臣脱离掌控,爱的是权臣帮他掌控天下。正如太极阴阳相生,依靠与忌惮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
写帝王,就别把权力关系想得太幼稚了。掌控天下,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
不想错过《历史不是爽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