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3章 南巡流求(2/3)
李承乾,见他衣着华贵,气度不凡,态度稍缓。经过一番比手画脚的交流,终于同意带他们去见酋长。
部落建在山谷深处的平台上,几十间竹屋环绕着一个广场。听说大唐太子来访,整个部落都轰动了,男女老少纷纷出来围观。
酋长是个须发花白的老人,胸前挂着兽骨项链,端坐在广场中央的石椅上。通过向导结结巴巴的翻译,李承乾得知他被称为\"马赫坡\",意思是\"大山之子\"。
\"告诉酋长,大唐皇帝是太阳之子,派我来与流求各族交朋友。\"李承乾示意亲卫奉上礼物,\"这些是见面礼。\"
当精美的丝绸、瓷器展现在土人面前时,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但最让他们激动的,是那一袋雪白的盐——在这个尚未掌握制盐技术的部落里,盐比黄金还珍贵!
马赫坡的态度明显软化,邀请李承乾入座,并命人端上自酿的粟米酒。酒过三巡,李承乾趁机提出请求:\"我有些士兵被毒镖所伤,听说只有贵部落的圣草可解。若能相救,必有重谢。\"
酋长沉默良久,终于点头。他亲自带人去圣地采来一种紫色根茎,交给随行的军医。
\"此物如何用?\"军医疑惑地问。
李承乾通过向导了解到,需要将根茎捣碎敷在伤口上,同时煎水内服。他立即命人快马送回营寨,救治伤兵。
当夜,李承乾受邀参加部落的篝火晚会。土人们跳着原始的舞蹈,唱着古老的歌谣。虽然语言不通,但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情,让李承乾深受触动。
\"告诉酋长,\"李承乾对向导说,\"大唐不会强占你们的土地。我们只想要一块靠海的地方建城,大家可以公平交易,互通有无。\"
马赫坡听完翻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两人通过比划和零星词汇,竟谈成了第一笔交易:部落允许唐军在沿海建城,并提供药材、兽皮;唐军则回赠盐铁、布匹,并传授农耕技术。
三日后,当伤兵奇迹般痊愈的消息传来,整个都督府都轰动了。陈棱亲自来谢罪:\"末将愚钝,只知武力镇压,险些坏了殿下大计!\"
\"治夷之道,攻心为上。\"李承乾语重心长地说,\"他们世代居此,我们初来乍到,若一味强取豪夺,终非长久之计。\"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李承乾走遍了流求西岸。他命人绘制详细的地图,记录各地的物产、部落。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南部发现了大片适合种植稻米的平原,以及几处天然良港。
\"殿下,这里真是宝岛啊!\"刘仁轨感慨道,\"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若开发得当,可养活百万之众!\"
李承乾深以为然。在他的规划中,流求不仅是军事要塞,更将成为大唐向南海拓展的跳板。
这一日,李承乾正在临时行辕批阅文书,忽有侍卫来报:\"殿下!岸边发现一艘破船,像是从南边漂来的!\"
李承乾立即前往查看。那确实是一艘异域风格的船只,船身细长,帆布奇特。更令人惊讶的是,船上还有三个幸存者,皮肤黝黑,鼻梁高挺,说着完全听不懂的语言。
\"是南海的岛民!\"一名经常往来南洋的商人惊呼,\"看他们的纹身,像是来自婆罗洲一带!\"
通过商人结结巴巴的翻译,李承乾了解到这三人是遭遇风暴漂流至此。他们来自一个叫\"室利佛逝\"的王国,位于南海最南端的大岛上。
\"室利佛逝?\"李承乾心头一震。这不就是后世的苏门答腊吗?那可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要冲!
\"好生安置他们。\"李承乾吩咐道,\"另外,找几个画师来,让他们把途经的海域、岛屿都画下来。\"
当晚,李承乾对着那些粗糙但珍贵的地图彻夜难眠。南海诸岛、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一条前所未有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在他脑海中成形。
\"殿下,您真要南下探索?\"刘仁轨忧心忡忡,\"海上风险难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承乾目光炯炯,\"不过不是现在。待我们在流求站稳脚跟,再图南下不迟。\"
一个月后,当李承乾准备返航时,流求已初具规模。都督府扩建了港口,移民开垦了农田,甚至与周边部落建立了定期集市。最令人欣慰的是,大肚部落主动派了十几个年轻人来学习汉话和农耕技术。
\"殿下仁德,化干戈为玉帛。\"陈棱由衷敬佩,\"末将定当遵循殿下教导,以怀柔之道治理流求。\"
返航途中,李承乾站在船尾,望着渐渐远去的青翠岛屿,心潮澎湃。这个美丽的宝岛,终于在大唐的版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更遥远的南方,还有无数岛屿和国度,等待着这个伟大帝国的探索。
贞观十四年夏,李承乾回到长安。两仪殿内,李世民听完儿子的汇报,龙颜大悦:\"好!承乾此行不仅稳定了流求,更开辟了南下海路。朕已命人绘制《南海图志》,为将来南下做准备。\"
\"父皇圣明。\"李承乾躬身道,\"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移民实边,充实流求。可招募闽粤贫民,给予田宅、种子,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