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章 功成不必在我(2/2)
旧粗糙,但比起之前纯靠手感,确实有了一些进步。
刘大柱则带着另外几个学员,负责对回收的哑弹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数据统计,找出哑火的共性问题,并协助林向北准备教学用的图纸和讲义。
林向北则像个陀螺一样,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指导。他不仅要解答学员们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还要亲自示范一些关键的操作,更要时刻关注实验的安全性。他发现,这些学员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都非常高。他们在实践中提出的很多“土办法”、“怪点子”,有时反而能给林向北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比如,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密封引信和弹体的结合部时,一个当过篾匠的学员就提出,能不能用极细的竹篾,浸透桐油后,像编竹器一样紧密地缠绕在结合处,再用细麻绳扎紧,外面涂上防水漆。这个想法让林向北眼前一亮,竹篾的韧性和致密性,确实比单纯用麻绳要好得多。
李云龙这几天也没闲着。他几乎每天都要往龙王庙跑上三西趟,美其名曰“视察工作”,实际上就是来催促进度,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能让他眼前一亮的新玩意儿。
“林小子,怎么样了?那铁瓜还会不会‘放屁崩不响’了?”他叉着腰,唾沫星子喷得老远。
林向北只能耐着性子给他解释目前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每当看到学员们在某个问题上有了点突破,或者试验出一种效果不错的防水涂料,李云龙就会乐得眉开眼笑,拍着林向北的肩膀大呼小叫:“好小子!有两下子!就这么干!等周副科长来了,老子要让他瞧瞧,咱们独立团的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但如果哪天进展不顺,李云龙的脸就会拉得老长,嘴里骂骂咧咧,说什么“一群笨蛋”、“连个引信都弄不好还想打鬼子”,搞得学员们压力山大。
好在赵刚时常会过来解围。他不像李云龙那般急功近利,而是更关注学员们的学习过程和林向北的教学方法。他会和林向北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还特意从团部抽调了一名有经验的老文书,协助林向北整理教材和记录实验数据,大大减轻了林向北的负担。
时间一天天过去,龙王庙里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在防水试验方面,经过几十次的尝试,林向北和学员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相对靠谱的配方——将桐油反复熬炼,去除部分杂质,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松香和少量石墨粉(用最纯净的木炭研磨而成),制成的黑色防水漆,不仅干燥快,附着力强,而且防水性能比单纯的沥青有了显著提升。他们用这种漆对引信壳体进行多次涂覆,并在接口处用浸透了这种漆的细麻绳和竹篾层层缠绕扎紧,初步解决了受潮问题。
王有才那边,虽然没能一下子造出多么精密的模具,但也通过改进浇筑口的位置和流道设计,以及在铸造后对关键部位进行手工锉磨和校正,使得新一批引信壳体的内外尺寸一致性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
黑火药的研磨也更加细致,林向北甚至引入了“过筛”的工序,用细密的竹筛将研磨好的火药筛选一遍,确保颗粒均匀。
转眼间,距离旅部评估小组前来的日子只剩下最后两天。
这天傍晚,林向北和“星火班”的全体学员,都聚集在龙王庙后院的空地上。他们面前,摆放着二十颗刚刚按照最新工艺改良和生产出来的“林氏铁瓜”。每一颗手榴弹的引信部分都用黑色的防水漆涂抹得油光锃亮,弹体也经过了仔细的打磨,虽然依旧带着几分“土味”,但比起最初的版本,无疑显得更加精悍和可靠。
“同学们,”林向北的目光扫过一张张被硝烟和汗水熏染得有些黝黑,但却异常专注的脸庞,“经过这几天的日夜奋战,我们对‘林氏铁瓜’进行了多项改进。现在,是检验我们成果的时候了。”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今晚,我们将进行一次实弹投掷试验!我们要亲眼看看,我们亲手改进的铁瓜,到底能不能做到颗颗响!能不能让鬼子闻风丧胆!”
不想错过《亮剑:我土法灭倭》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