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1章 稻薯共生,他乡亦故乡(1/2)
第四十一章 稻薯共生,他乡亦故乡
在南疆待了半年,李阳终于带着改良后的“耐湿土豆种”回到了李家村。*秒!章-节\小_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刚到村口,就见苏婉儿带着一群婆娘们在温室里忙碌,温室里新搭了几层木架,架上摆着一排排陶盆,里面栽着南疆的香稻苗,绿油油的,透着水灵。
“可算回来了!”苏婉儿擦了擦手上的泥,眼里的笑意藏不住,“你寄回的香稻种试种成功了,这苗长得壮,周先生说能在咱这儿的水田里种。”
李阳凑近看了看,稻苗的根须在水里舒展,比普通稻苗更粗壮。他想起在南疆山村里,老稻农教他辨认稻穗饱满度的样子,想起村民们为了保护试种的土豆苗,冒雨加固田埂的身影——那些画面,和此刻温室里的稻苗一样,都透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
【检测到南疆香稻在中原试种成功,“种子的旅程”进度15%,解锁“稻薯轮作精细化方案”。】
系统的提示像老友打招呼,李阳已经习惯了。他翻开方案看了看,里面关于浇水、施肥的时间节点,竟和苏婉儿在温室里记录的日志不谋而合——她在日志里写:“稻苗三叶期需晒田一日,促根壮苗;土豆花期需控水,防徒长”,字里行间全是实打实的经验。\w¢z-s`x.s¢._c-o/m!
“你这日志比系统给的方案还细。”李阳笑着把方案递给她,“咱就按你记的来,不用看这纸上的。”
苏婉儿脸颊微红,把日志和方案叠在一起:“互相补嘛,它说的时辰准,我说的土性真,合在一起才管用。”
没过几日,漠北的商队来了。为首的首领穿着中原的布衫,见了李阳就拱手:“李兄,按你说的法子,咱那耐寒麦种和土豆套种,亩产翻了一倍!部落里的人不用再赶着牛羊迁徙了,盖了定居的土房,还学着中原人挖了地窖存粮。”
他带来了漠北的特产——一种能在极寒天气里生长的荞麦种,还有几张画,上面画着漠北的土房、地窖,还有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的样子。画的最后一页,是一片绿油油的土豆田,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汉字:“家”。
李阳看着“家”字,忽然觉得这才是“种子的旅程”最珍贵的收获。′?齐`盛@*小?:*说D网1× ???最_新3?÷章?:?节)¢2更°>(新!快¥.它不光是让庄稼在异地生长,更是让漂泊的人有了定居的理由,让“他乡”变成了“故乡”。
【检测到种子传播促进民族融合,进度+10%,解锁漠北耐寒荞麦与中原谷子杂交技术。】
商队的人在李家村住了半个月,跟着李阳学堆肥、修水渠,还学会了用温室育苗。临走时,他们非要留下十匹好马:“这马能拉犁,比牛快,算咱部落给互助社的谢礼。”
李阳推辞不过,让村民们杀了两头养肥的猪回赠:“这猪肉用咱的土豆炖着吃,香得很,带回去给孩子们尝尝。”
送商队离开那天,李稷追着驼队跑了老远,把自己画的“种子旅行图”塞给首领。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着:黄色是土豆的路,从李家村到南疆;蓝色是稻子的路,从南疆到中原;褐色是荞麦的路,从漠北到李家村……像一条五彩的带子,把各地连在了一起。
首领看着图,红了眼眶:“等到来年,我让部落的画师把漠北的土豆田画下来,给你寄来,让这图更长些。”
李阳站在村口,看着驼队消失在远方,忽然想起系统说的“万国种子库”。原来它不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就是这温室里的稻苗,陶缸里的土豆种,孩子们画的旅行图,是各地种子在李家村的土地上相遇、生长,然后再带着新的期盼出发——这流动的过程,本身就是最生动的“种子库”。
入夏后,李家村的水田里,香稻和耐湿土豆开始了第一轮轮作。先种的土豆收了,地里的肥力正好适合栽插稻苗;等稻子割了,留下的稻茬翻进土里,又成了土豆的天然肥料。互助社的石碑上,新刻了一行字:“稻薯共生,岁稔年丰”。
周先生带着朝廷的官员来视察,看着水田里金灿灿的稻穗和刚破土的土豆芽,感慨道:“当年只盼着土豆能让百姓吃饱,如今竟能让南北作物互通有无,这是连史书都不敢写的盛景啊。”
李阳却觉得这没什么稀奇。他指着田里忙碌的村民,有的在插秧,有的在锄草,其中还有几个西域来的匠人,正学着分辨稻苗和杂草:“不过是种地人想让日子过得好些,你帮我带颗种子,我教你种个法子,慢慢就成了这样。就像这渠里的水,你不推它,它自己也会流,因为它知道,地里的庄稼等着它呢。”
【“种子的旅程”进度30%,检测到多民族参与农耕交流,奖励“跨地域农具改良图谱”。】
系统的奖励来了,李阳却把图谱交给了村里的木匠张师傅。张师傅看着图谱上漠北的马拉犁、南疆的水田耙,眼睛发亮:“俺这就琢磨着改改,让犁头既能拉沙,又能耙泥,不管啥地都能用!”
夕阳西下时,李阳坐在田埂上,看着稻浪翻滚,土豆叶在风中轻摇。苏婉儿端来一碗新煮的香稻粥,里面掺了些土豆丁,软糯香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李大哥的种田争霸路》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