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6章 神州C国的科技树(一)(3/4)
.2万公里。
“就像眼看着风筝断线,手里却还攥着最后的希望。”戴军说。
“折翼苍鹰”问题接踵而至。地面测控数据显示,重达581公斤的双星组合体以每秒超过200度的速度疯狂翻滚。
“这相当于每1.8秒‘翻一次跟头’,离心力足以将玄阳翼像纸片般撕碎,常规大卫星每秒转几十度就可能散架。”
眼前最重要且紧急的问题,就是让卫星“稳”下来。
2023年4月14日0时前后,来自地面的“救援”开始了。
77岁的工程顾问、C国科学院院士逸佟,工程总师林虚开、工程副总指挥振强及一干高级航天学专家,会同卫星系统、载荷系统和测控系统,成立应急飞控小组。
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卫星的命运。
很快,小组给出应急处置措施:通过紧急上注指令、修改参数阈值等操作,交替使用双星组合体的发动机喷气消除旋转。
飞控团队用“每条指令发三遍”的土办法,试图让卫星“停转”。“当时的发令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飞控主管调度旭宇事后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14日凌晨3时前后。“DRO-B卫星姿控发动机成功点火。”
20分钟后,双星组合体成功“消旋”。
地月大救援的第一关,过了。
“玄阳翼异常!”新危机显现。
地面站遥测数据显示:DRO-A卫星的玄阳翼无法锁定,DRO-B卫星的太阳翼则完全“脱臼”。
玄阳翼是卫星的动力源,其异常会导致电力告急,卫星随时可能因能源耗尽沦为太空垃圾。
“庆幸的是,玄阳翼发电正常。”张军说道。
飞控团队紧急开展了一系列操作:注入姿态控制指令,通过反复调整对日姿态、平衡蓄电池充放电……最终让“受伤”的玄阳翼“追光充电”。
“就像?折翼的苍鹰?,用喙与利爪钩住岩缝向上攀登。”
“引力赛跑”
第二关惊险渡过,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轨道远地点高度不足预期一半,燃料余量又捉襟见肘。如何将卫星从“绝望轨道”拽回正轨?
2023年4月14日凌晨,白禾和飞控团队在机房热烈讨论,面对满屏的预设程序,手写公式、敲击代码,开始一场与引力的赛跑。
40小时不眠不休,轨道重构方案诞生:卫星需在120小时内完成首次轨道机动,否则将永远失去进入DRO的机会。
白禾形容那段时间“肾上腺素狂飙”,困意被高压驱散。
基于飞控团队的计算结果,工程总体做出决策:双星不分离,交替利用双星燃料抬升轨道高度,全力保障双星组合体飞抵DRO。
4月18日12时42分,第一次应急处置轨道控制启动。
白禾清晰地记得这个时间。他们要将双星组合体高度抬高到24万公里。
控制指令上注后,卫星发动机点火持续了惊心动魄的1200秒。
这是罕见的长时间太空点火,也是决定卫星救援成败的“生死时刻”。
“若推力方向因质心偏移产生干扰力矩,卫星将可能再次失控。”
千钧一发的时刻,往往比想象中更安静。
几排弧形控制台前,技术人员眼中布满血丝。有人无意识地啃着指甲,有人反复擦拭眼镜——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答案:“折翼苍鹰”能否再次展翅高飞?
白禾真切体会到心脏狂跳的窒息感。当DRO-A/B双星组合体在大屏幕的演示动画中向上“攀爬”时,他的静息心率从每分钟60多次飙至每分钟120多次。
“我当时甚至听不到大厅里的声音。”白禾站在飞控大厅后排,死死盯着屏幕。
当屏幕显示点火时间达1200秒,旭宇宣布“轨道控制圆满成功”,大厅爆发出久违的掌声。
这是白禾在此次任务中第一次听到掌声。
他转头对同事高杰挤出一句:“打100分!”
两人短暂拥抱,眼角微湿。
几天后,他们进行了第二次近地点轨道机动补救控制,双星组合体被抬高到38万公里,越过“死亡线”。
“太空桌球”
这场持续120多天的“太空救援”,在2023年7月18日迎来终章。
当“负伤”的双星组合体滑入预定轨道,白禾瞥见有人抹眼角。
传统上需要火箭首推38万公里的任务,被拆解为4次绕地、3次飞临月星的“接力赛”。飞控团队经历了5次关键轨道机动,以及无数次“心跳过山车”。
“我们就像在玩一场高难度的‘太空桌球’,团队必须精准计算每次机动的“击球点”,利用月星引力的“弹弓效应”将卫星推向正确方向。”
这意味着,团队必须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数万次轨道计算,同时考虑玄阳、地星、月星引力的复杂影响,甚至手动调整参数,拼尽全力处理极端情况。
“稍有偏差便会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山海戒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