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章 旧案迷雾,暗访证人(1/2)
陈砚坐在昏黄的台灯下,手心里攥着那几片残破的纸页,眉头紧锁。¢1\9·9\t/x?t,.·c·o,m^
“李……粮票……事态紧急……不能等……”
每一个字都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
他想起前世父亲被抓走那天,母亲抱着年幼的自己在门口哭得撕心裂肺,而那个站在人群中指证父亲的人——正是李大山。
如今看来,这并非偶然。
陈砚深吸一口气,把残片小心收进铁盒中,眼神逐渐变得冷峻。
他知道,要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必须从源头下手。
夜市试探
次日傍晚,天色未暗,西南小县城的街头已热闹非凡。
国营饭店门口摆起了几个小吃摊,烧饼、卤味、豆腐脑的香味随风飘散。
而在街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陈砚正蹲在地上守着一筐草药,装作是个普通的小贩。
其实,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一个人——李大山。
那是个身材瘦削、头发花白的中年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手里拎着一瓶酒,脚步虚浮地往这边走来。
陈砚嘴角微扬,起身迎了上去。
“李叔!”他热情地打招呼,声音里带着几分熟络和亲近,“好久不见啊!”
李大山一愣,抬头看他,眼神有些迟疑:“你是……陈大哥家的孩子?”
“是啊,我是陈砚。”他笑着递上一瓶酒,“我听我爸说,您以前挺照应他的。”
李大山接过酒,神色闪过一丝复杂,但很快又恢复平静,干笑了两声:“你爸……唉,人已经不在了,提这些干什么。_l!o*v!e*y!u?e¨d?u.._n!e.t¨”
“我想替我爸谢您呢。”陈砚语气诚恳,“这酒是我跟老周换的,好酒,您尝尝。”
李大山看着那瓶酒,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去,拧开盖子抿了一口,眼中多了几分暖意:“你小子,倒是孝顺。”
两人找了个角落坐下,陈砚一边陪着他喝酒,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厂里的旧事,气氛渐渐放松下来。
酒后吐真言
几杯下肚,李大山的脸红了,话也多了起来。
“你爸那人啊,实诚,太实诚了……”他咕哝了一句,眼神有些恍惚,“那时候谁也没想到,就因为一张粮票的事,居然会牵扯出那么大的事儿。”
陈砚心中一震,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笑着问:“什么粮票的事?我怎么没听过?”
李大山叹了口气,低声嘟囔道:“那年赵主任找到我,说让我做个证,说是有人倒卖粮食,搞投机倒把……我当时胆子小,怕惹事,再加上他说给我涨工资……我就……我说了几句……谁知道后来你爹就被抓了……”
“赵主任?”陈砚眉头一挑,“是县供销社的赵德昌?”
“对对对……就是他。”李大山醉醺醺地点点头,忽然意识到说了不该说的话,连忙闭嘴,眼神警惕地扫了一圈四周。
陈砚没有再追问,只是默默斟酒,陪着他说些无关痛痒的话。
直到李大山醉倒在桌边,嘴里还在嘟囔着:“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陈砚起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说了句:“谢谢您告诉我这些。/0^0·小_说`网_ ¢更?新¢最?快`”
他转身离开,身影消失在夜市熙攘的人群中。
回到家中,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在昏暗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写下:
“1976年秋,夜市初探,李大山酒后自语,提及‘赵德昌’与‘粮票’,似为当年冤案关键线索。”
写罢,他合上本子,目光沉静如水。
但他已经找到了突破口。
而这背后,恐怕还藏着更深的秘密……夜市的喧嚣逐渐平息,陈砚走在昏黄路灯下的青石板小路上,脚步稳健,心中却波涛汹涌。
他将李大山醉后的话反复咀嚼,每一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牢牢扎进脑海。
回到家中,他没有惊动母亲,轻手轻脚地走进自己的小屋。
煤油灯映着泛黄的小本子,他在灯下坐下,手指微微发抖地翻开第一页——那页纸已经记满了零碎的信息:年份、人物、政策变动,甚至还有前世亲人离世的具体日期。
他深吸一口气,在新的一页上写道:
写罢,他合上本子,目光沉静如水。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但他已经找到了突破口。
可他也明白,口供只是第一步,想要翻案,必须有更确凿的证据。
而赵德昌,这个县供销社的主任,绝不会坐视不理。
林桂香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汤走进来时,陈砚刚把本子藏好。
她看了眼儿子疲惫却倔强的脸,眼神里藏着心疼。
“你最近是不是又去档案馆了?”她轻声问。
陈砚心头一震,脸上却不动声色,“没呢,就是想给妈找个好大夫。”他知道母亲一直对自己的病情讳莫如深,但前世的记忆告诉他,她的身体其实早就被拖垮了,1981年的误诊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重生七零,我要帮父亲鸣冤昭雪》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