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十八章双胞胎(1/4)
大永村的夜,并不平静。/r+u\w!e+n¢.·n+e,t′
昨晚的村民大会上,油灯昏黄的光线下,一张张被岁月和风霜刻满沟壑的脸上,交织着渴望与焦虑。赵村长吧嗒着旱烟,把收割机的事说了。
“机器,咱肯定得买,钱,该花就得花”。赵村长敲了敲烟锅,声音沉甸甸的,“可眼下最怕啥?怕排不上号”。
角落里,一个留着山羊胡的村老捋着胡子,忧心忡忡地接话:“西边李家屯,李有才他儿子就在机械厂当工人,论关系,论门路,机器出来,头一波肯定紧着他们,这铁疙瘩一瞅就不便宜,厂里能造出多少台?猴年马月才能轮到咱大永村?眼瞅着麦子一天比一天黄,一场雨下来,全得泡汤!耽搁不起啊”。
这话像冷水泼进了热油锅。原本还有几户觉得花钱太多、有些犹豫的人家,脸色也变了。是啊,抢收就是跟老天爷抢粮食,排不上队,再好的机器也白搭。
“村长,您得想想法子啊!”
“是啊,老村长,您见识广,给拿个主意”。
“总不能干等着吧?”
男人们凑在油灯下,眉头拧成了疙瘩。烟雾缭绕中,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还真被这群“泥腿子”琢磨出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妙计”——联合。明天一早就去机械厂堵门,附近几个村子都去,人越多,动静越大越好,最好能找个记者,当场拍下来写下来,机器还没影儿?没关系,咱先排上队,白纸黑字(红手印)记下来,厂里总不能不认账吧?
不得不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尤其关乎生存时。更巧的是,人群里一个后生猛地一拍大腿:“俺表舅在《京郊日报》当摄影记者” ,当夜,这后生就骑着家里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破自行车,顶着星光,吭哧吭哧首奔市里表舅家。一番声情并茂的“陈情”加“村长大印”的许诺,还真把这位表舅记者说动了,答应明天一早跟他们去机械厂。
对于这种带着狡黠却又透着心酸的农民式智慧,林棠后来得知详情时,真是哭笑不得。村里并非都是老实巴交的人,但这些“老实人”一旦为了生存耍起心眼,那份质朴的执着和带着点无赖的坚持,最让人无计可施,也最让人心头泛酸。
此刻,高厂长的办公室里,气氛依旧火热。林棠条理清晰地将收割机的原理、优缺点、试用情况向高厂长和那位目光炯炯的刘记者介绍了一遍。期间,刘记者不时插话提问,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滑动。
“……所以,它是一次在现有条件下,针对‘抢收’痛点进行的实用性创新。效率上虽比不了大型联合收割机,但胜在结构相对简单、稳定、安全,易于操作和维护,最重要的是,它能切实解决农民兄弟在‘龙口夺食’时的燃眉之急。” 林棠最后总结道,语气平和而务实。
“好,好一个解决燃眉之急” ,高厂长听得心潮澎湃,猛地一拍桌子,当场拍板,“既然试用成功,效果显著,那没什么可犹豫的。林工,你立刻安排人把图纸送到一车间,今天就排产,几位老同志,”他转向赵村长等人,语气斩钉截铁,“你们放心,机器一旦下线,优先供应你们几个村子,价格上,厂里也绝对给到最优惠,这事,我能做主”。
几位村长悬着的心终于落回肚子里,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如释重负的笑容,纷纷起身,双手作揖,嘴里不住地道谢:“谢谢高厂长,谢谢林总工,谢谢机械厂”,跟着奉承了几句。\e^x?i·a?o`s,.-c-o!m?
李江河几人早己得了林棠眼色,立刻返回实验室取了核心图纸,首奔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林棠则留在厂办,等待即将开展的——扩大会议。
果然,这场由农民兄弟“导演”的“逼宫”大戏,成功惊动了整个厂委。以往开技术研讨会总找借口不来的工会刘会长,今天也罕见地早早坐在了会议室前排,红光满面。
“小林同志,干得漂亮,真给你爸长脸” 。刘会长看见林棠进来,笑眯眯地主动起身,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显然己经得到了详细汇报。那熟稔的语气,似乎与林棠的父亲颇有渊源。
能容纳几十人的大会议室座无虚席,连过道都临时加了凳子。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棠身上。这个最初被所有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甚至“胡闹”的项目,不仅被这个年轻的女工程师做成了,还以一种如此戏剧性的方式,把“成绩单”拍在了所有人面前。对于这场“逼宫”,与会者在啼笑皆非之余,更多是深深的震撼和钦佩。
会上,张厂长首先慷慨激昂地发表讲话,大力赞扬了林棠团队“敢想敢干、攻坚克难”的精神,号召全厂技术人员向她学习。然后,他话锋一转,抛出了今天的重磅议题:
“……鉴于林棠同志在农用机械领域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和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厂委研究决定,由林棠同志牵头,正式成立农用机械专项研究组,全面负责后续农用机械的研发与改进工作”。
林棠:“……” 她脑子里瞬间闪过自己那堆了一半的洗衣机图纸。
“我不同意”。
“这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五零年代小夫妻》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