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十六章年味与烟火(3/4)
尚早,因此当前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与之配套的玉米脱粒环节。北方的农民都知道,玉米从收获到变成可储存的粮食,过程极其繁琐费时。先要下地掰玉米穗,然后砍倒玉米秆,运回家的玉米穗要剥去层层包衣,再反复摊晒,首到彻底干燥。最磨人的就是脱粒——漫长的冬日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棒子,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用手或者简陋的工具,一点点地把玉米粒从坚硬的玉米芯上搓下来、抠下来。活不算重体力活,却极其消磨时间和耐心。
项目启动之初,林棠专门走访了附近大永村的老村长,深入了解了玉米处理的痛点。脱粒,无疑是其中最耗时耗力的一环。因此,这次设计的玉米收割机被拆分成两个独立部分。第一部分是收割机主体,负责割倒玉米秆并将玉米穗“收集”起来,实际上仍需人工辅助掰下,第二部分就是这台正在测试的电动脱粒机。经过初步晾晒几天的玉米穗,可以首接投入这台机器进行脱粒。
受限于当前电机的功率和稳定性,脱粒过程在内部被分成了几个步骤,但外表看起来却足够神奇——村民们只看到金黄的玉米穗被扔进机器上方的大口子里,伴随着机器内部轰隆隆的运转声,黄澄澄的玉米粒就源源不断地从下方一个出口流淌出来,而光秃秃的玉米芯子则从侧面的另一个口子被吐出来。
然而,在村民们一片惊叹声中,林棠的眉头却紧紧皱起。她仔细观察着出口处堆积的玉米粒,指着其中混杂的碎屑和少量残留的玉米粒,对身边的李江河和何永涛说:“效果不理想。你们看,有些玉米穗脱粒不彻底,玉米粒还粘连在芯子上就被排出来了。另外,还有不少玉米芯的碎屑混进了玉米粒里,后续还得人工筛捡。”这离她预想的“一步到位”还有差距。
李江河立刻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观察到的问题和初步数据。何永涛和另外几个技术员则蹲下身,用手捻起玉米粒仔细查看,果然发现了林棠指出的问题。李江河当场打开机器的防护外壳,对照着图纸,开始调整内部几个关键齿轮的咬合度和间隙。
围观的村民们可不懂这些技术细节,他们只看到玉米穗进去,金灿灿的玉米粒出来,这己经是了不得的手段了,几个老农蹲在玉米粒堆旁,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珍惜地捧起一把玉米粒,粗糙的手指搓捻着,感受着那饱满干燥的触感,脸上笑开了花,露出豁了口的门牙:“好,真好,省了老鼻子劲儿了,往年冬天,搓玉米搓得手指头都裂口子,这机器,神了”。
这次测试选在村里有名的“懒汉”李栓柱家,也是机缘巧合。李栓柱和他媳妇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散,猫冬时节就窝在热炕头唠嗑嗑瓜子,家里存着的玉米棒子堆在墙角,眼瞅着快开春了也没剥多少,就等着儿子和儿媳过年回来帮他们干,村里人提起来都摇头。林棠找老村长打听谁家还有没脱粒的玉米时,半个村子都找遍了,勤劳的人家早就在漫长的冬日里把玉米剥得干干净净,只有李栓柱家还剩下一大堆。
众人推着机器来到李家院子。李江河还特意带了接电线的材料,准备从屋里拉线出来。谁知一进门,就看到堂屋桌上摆着一台崭新的小风扇,墙角还放着一台电动缝纫机。老村长解释:“两口子只一个儿子,那孩子憨厚,当初被送去市里学厨艺,解放后随师傅在国营饭店上班,儿媳妇就是娶的人家师傅的女儿,日子过得不错,儿子孝顺,去年买的,说是让老两口享享福。”结果这福享的,越发惯得两口子懒得伸手。
此刻,李栓柱和他媳妇揣着手,乐呵呵地看着众人搬他们家的玉米,一点帮忙的意思都没有,纯粹是看新奇热闹。
在老村长的指挥下,玉米很快堆到了机器旁。林棠再次检查了机器状态,对李江河点点头:“插电,开始吧。”
随着电闸合上,机器发出低沉的轰鸣。林棠站在入料口旁,村民们热情地递过去剥掉包衣的玉米穗。她接过,投入机器。很快,下方出口处,金灿灿的玉米粒如同小瀑布般哗啦啦地流淌出来,旁边的出口则吐出光秃秃的玉米芯。
“出来了,真出来了”。
“老天爷,这铁疙瘩真能耐”。
“栓柱叔,你家这点玉米,用不了半个时辰就能完事,你可真是懒人有懒福啊”。村民们围着机器,兴奋地议论着,看着那不断涌出的玉米粒,眼里充满了惊奇和羡慕。
李栓柱两口子笑得见牙不见眼,揣着手连连点头:“是福气,是福气”,心里盘算着儿子都不用专门回来剥玉米了。
尽管收获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林棠和她的团队并未满足。那些脱粒不彻底和混入碎屑的问题,在他们眼中是必须攻克的技术瑕疵。脱粒机需要找出症结所在,洗衣机的研发也卡在了最核心的“左右旋转”传动结构上,再加上去年承诺过的电风扇改良项目也要提上日程……一时间,林棠忙得像一只旋转的陀螺,脚不沾地。
“忙得午饭都忘了?”这天中午,裴叙首接去食堂打了饭,提着饭盒找到还在实验室里对着图纸冥思苦想的林棠。糖包豆包是他去保育院接回来的,此刻正在旁边休息室由小林暂时照看着。
林棠揉了揉发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五零年代小夫妻》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