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章 制曲(2/3)
,门窗缝隙都用厚实的黑布条严密地钉死,隔绝了最后一丝光线。
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生石灰消毒后残留的、略带刺激性的干燥气味,混合着新鲜草木和粮食的清香。
一盏被厚厚灯笼罩住、只透出极其微弱光晕的油灯,放在角落。
姜岁寒独自一人置身于这片近乎绝对的黑暗与寂静之中。
她换上了一身浆洗得发白、毫无装饰的素色粗布衣裤,长发用布巾紧紧包裹,脸上蒙着一方干净的细棉布,只露出一双在昏暗中显得格外明亮的眼睛。
她像一位即将进行神圣仪式的祭司,又像一位精密仪器的操作者。
第一步,选料。
她走到堆放小麦和精米的麻袋前,伸手探入。
指尖传来的触感至关重要。她细细捻动麦粒,感受其饱满度、硬度和干爽度,剔除任何一粒带霉点或手感发软的。
精米则要求粒粒晶莹,毫无碎米和杂质。
这项工作耗时漫长,她全神贯注,在微弱的光线下,依靠指尖的敏锐和内心的标准,一丝不苟地进行着。
选好的小麦被倒入旁边巨大的木盆中。
她提起木桶,将清澈的井水缓缓注入。
水流冲击麦粒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浸泡的时间需要精准把握。
她静静等待着,感受着麦粒吸水膨胀的细微变化。
时间一到,她立刻将浸泡好的小麦捞出,均匀地铺在早己准备好的、铺着干净草席的竹匾上沥水。
沥干后,便是蒸煮。
特制的大陶缸下,柴火被点燃。
火光被严密遮挡,只有热量透过缸壁传来。
姜岁寒小心地控制着火候,既要将小麦彻底蒸熟蒸透,又不能过火导致糊化过度。
蒸汽升腾,带着浓郁的麦香弥漫开来。
她掀开蒙着厚布的缸盖一角,仔细观察着麦粒的状态,用木铲小心翻动,确保受热均匀。
首到每一粒麦子都变得饱满晶莹,散发着熟透的甜香,她才迅速撤火。
蒸熟的小麦被迅速摊开在另一张铺着干净麻布的竹匾上,置于通风口附近(虽然门窗紧闭,但预留了可控的细小通风缝隙)。
这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摊晾降温。
姜岁寒用手背、脸颊感受着麦粒的温度,同时用干净的竹耙轻轻翻动散热。
温度太高会烫死曲种微生物,太低则不利于发酵启动。
她需要将温度精准地控制在人体体温略低、摸上去温而不烫的程度。
这完全依赖她前世积累的经验和此刻超乎寻常的手感。
与此同时,她开始处理辣蓼草。
只取顶端最嫩的三片叶子,用井水反复漂洗干净,沥干。
然后放在干净的石臼中,加入少量冷开水,用石杵细细捣碎,榨取出深绿色的汁液。
滤掉粗渣,得到一碗散发着特殊清冽草香的碧绿水汁。
茯苓、甘草等磨好的药粉也准备妥当。
当麦粒温度降至理想区间时,姜岁寒开始了最核心的步骤——拌曲种(接种)。
她拿出一个密封的小陶罐,里面是她之前几天在极端洁净环境下,利用天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结合脑中的“最优解”知识,初步培养出的原始“曲母”。
她小心翼翼地将这珍贵的“引子”取出,与准备好的辣蓼草汁、药粉,以及少量预留的精米粉混合在一个小盆中,调成糊状。
接着,她将这糊状的“引子”均匀地洒在温热的麦粒上!
动作轻柔而迅捷,如同天女散花。
然后,她双手戴上干净的麻布手套,开始反复抄拌!
这是制曲的灵魂!
要让每一粒麦子都均匀地沾上这蕴含了无数微生物种子的糊浆。
她必须快、准、匀!
不能有丝毫遗漏,也不能过度揉搓导致麦粒破损。
汗水顺着她的鬓角滑落,浸湿了蒙面的布巾,但她浑然不觉,全部心神都凝聚在双手与麦粒的每一次接触中。
空气中弥漫开一股混合着熟麦甜香、草药清冽和隐约发酵气息的奇异味道。
拌料完成,便是制坯。
姜岁寒将拌好的曲料放入特制的方形木模中(类似做豆腐的木框),用手和木块压实、抹平,制成一块块西西方方、厚薄均匀的曲块。
脱模后,将这些还带着余温的曲块,小心翼翼地摆放在铺着厚厚一层新鲜、干燥、洁净稻草的陶缸底部。
每块曲之间留出适当的空隙。
一层曲块,一层薄薄的稻草相隔,如同精心搭建的微型建筑。
最后一步,入房发酵。
姜岁寒将装满曲块的陶缸盖上特制的、留有细小通气孔的竹篾盖子。
她再次检查了房间的温度和湿度——这需要靠她自身的体感和对环境的细微感知来调节预留的通风缝隙大小。
她熄灭了角落里那盏唯一的光源,让整个房间彻底陷入一片孕育生命的、温暖潮湿的绝对黑暗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穿成大周女首富:我在古代搞工业》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