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酿酒(2/2)
煮环节,巨大的木甑架在铁锅上,柴火熊熊。
姜岁寒亲自把控火候,时而掀开甑盖,用手试探蒸汽温度,用木铲翻动,确保每一粒粮食都熟透心,达到“内无生心,外无粘连”的最佳状态。
蒸熟的粮食被迅速转移到铺着干净麻布的大竹席上摊开。
姜岁寒挽起袖子,亲自动手,用木耙快速翻扬。
热腾腾的蒸汽裹挟着浓郁的粮食甜香扑面而来。
“摊晾,降温,和做曲时一样,是关键!”
她一边飞快地翻动,一边脑中回想着酿酒步骤,汗水顺着她光洁的额头滑落。
“温度太高下曲,会把曲里的‘魂’烫死!太低,发酵就启动慢,给杂菌可乘之机!要快!要匀!”
三名酒工在她的示范和严令下,也奋力挥动木耙,让滚烫的粮食尽快接触冷空气降温。
姜岁寒的手背不时贴上粮食堆,感受着温度的变化。
“就是现在!”当温度降至约莫人体体温时,姜岁寒果断下令。
她小心翼翼地捧出那几块被白色菌丝完全覆盖的宝贝酒曲,在干净的石臼中细细捣碎成粉末。
雪白的曲粉被均匀地、一层层地拌入温热的粮食中。
姜岁寒和酒工们戴上干净手套,双手插入粮食堆,反复抄拌、翻扬,动作迅捷而轻柔,力求让每一粒粮食都均匀地裹上这生命的引子。
“拌曲要像给婴儿扑粉,均匀,温柔,不能伤了粮食的‘皮’。”
姜岁寒的声音在翻扬的沙沙声中响起。
“那些书里,主角大手一挥,曲粉一撒,搅和几下就完事?酿出来的酒能入口?笑话!”
拌曲完成,入缸发酵。
早己清洗消毒、晾晒干透的大口陶缸被抬了进来。
缸底铺了一层薄薄的稻壳。拌好曲的粮食被小心地装入缸中,姜岁寒亲自用手压实,又在中间掏出一个上宽下窄的“酒窝”。
“这是引流的‘井’,方便观察发酵醪液渗出情况。”
最后,缸口用洗净的、折成几层的厚实麻布覆盖,再用细麻绳仔细扎紧,只留下极其微小的缝隙透气。
数口大缸被整齐地排列在工棚一角避光通风处。
姜岁寒在每口缸壁贴上一张纸条,用工整的小楷写上原料配比、下曲日期时辰。
“发酵看人,”她指着那些缸,对酒工们说,“温度是命!每天早中晚三次,手伸进去探温度,感觉温热不烫手,就正好!”
“感觉凉了,立刻加盖稻草保温;感觉烫了,赶紧松开点覆盖物散热!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酒工们连连点头,将大小姐的每一句话都刻在心里。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细、如此“讲究”的酿酒法。
接下来的七天,是等待与守护的七日。
姜岁寒几乎寸步不离工棚。
她定时检查每一口缸的温度,感受着缸内那无声却磅礴的生命活动。
第三天,一股浓郁、醇厚、带着奇异甜香和微微酒气的味道开始从缸中弥漫出来,越来越浓烈。
酒窝里,清澈的、带着细小气泡的醪液逐渐渗出、增多。
“香!真香啊!跟咱们以前闻过的馊味完全不一样!”老酒工赵大忍不住抽动鼻子,一脸陶醉和难以置信。
“这才是粮食的魂魄被引出来了。”姜岁寒眼中也带着欣喜。
她能“感觉”到,在超级工厂优化酒曲的驱动下,缸内的糖化和发酵反应正以远超常理的速度高效进行着。
原本需要半个月甚至更久的发酵周期,正在急剧缩短。
第七日清晨,当姜岁寒再次检查时,酒窝里的醪液己变得清澈透明,酒香浓郁扑鼻,带着成熟的芬芳,刺鼻的发酵味几乎消失。
她舀起一点尝了尝,甜味退去,酒味醇厚,微酸中带着令人愉悦的复合香气。
“起窖!”她果断下令。
不想错过《穿成大周女首富:我在古代搞工业》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