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卷阅读484(1/1)
贱贫富,皆能受教,此为大同’。`秒/章/节.小?说,网\ !更\新?最!全-今吾等商贾,虽无官职,然亦有兴学育才之愿,愿以此校为始,为寒门子弟辟一求学之路,使人人皆可读书明理,他日或能成才济世,亦为家国添一分力,此乃吾辈之愿也。”
此话与“苏北五金薛明达剪彩图”共同印在了《江南风尚》三月刊之中,在这篇文章之前,便是京城观察使宴大人于苏州府文会讲学一事。
宴眘三人人手拿了一本《江南风尚》,在报导文会的那篇文章之上看了又看,而后宴大人合上书页,靠回椅子里,颇为满意。
他这些日子忙于文会讲学,每日晚间都要预备第二日讲学内容,颇为费心力,因此都没有好好巡查苏州府。
不过也没什么巡查的必要了,此地文风兴盛,百姓安居,又有能臣干吏镇守于此,还能有什么不好的不成?
太子殿下还是太过谨慎了。+看`书,屋′ ·已_发¨布*最,新\章?节+
第240章 观察使还朝 宴眘此次南下,起因就……
宴眘此次南下, 起因就是朝中有人提起江东、两浙宣抚使潘邓在外太久,请求召回,而后太子复议。
皇帝陛下犹豫不决,此提议虽然有理, 但实在有些死板, 江南一地本就战乱频发, 潘邓既然能平定两浙, 而后恢复生产,每年又都有高额税赋流入东京,便让他在外又有何不可?
可此事既然有人提出来, 也不能一直悬而不决,皇帝便想要派人去江南考察一番, 亲眼看看江南如今是什么样貌, 再做决断。
南巡之事已经定好,但人选上却着实要好生考虑, 几方争执不下, 最终决定派刚刚回朝不久, 又以刚直出名的宴眘南巡。
宴眘虽是太师引荐,但心中也认同太子所言, 潘邓身为江东两浙宣抚使, 掌管两路军政大权,权柄过大又远离中央, 至今已在外四年, 无论如何还是早回来的好。¨c*h*a`n/g~k`a¨n`s~h-u·.?c¨o,m,
宴眘带着这样的念头来到苏州府,可他在江南待了这些天,不知不觉之中,想法却已全然改变。
且不说潘邓此人一看便是忠义正直之人, 就说他的治理之能就已是罕见。
官场之中,寻常官吏士大夫,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完成职事者,比比皆是;然而,能够运筹帷幄之、掌管一地大小事务,使其井井有条者,却寥寥无几。纵有能人,能治理好一县一府,已然殊为不易;而能将一路地区,涵盖大小十几州皆掌控于股掌之间,使其欣欣向荣者,则是凤毛麟角。
然而此人不仅能够将两路军政大权牢牢握于手中,更能让这两地按照他的宏图伟略,稳步向前,蓬勃发展。如此贤能之人,于百年之中,能有几人得见?
如今州府长官三年一换乃是常例;一路长官,最多任职五年亦需另择贤能;至于武官,虽有任期较长者,或可在一地都监十年之久,然其职责仅在军事,不涉政事。而那些真正管政事的文官,区区三五年任期,又能真正落实几项利民之策?
庸碌之辈,自是谈不上改革之事。若有一地有幸得遇贤能之士,其虽能大刀阔斧,力图革新,然行进途中,往往便已奉命易职,调往他处。倘若后任太守能够继承前人之志,继续推行既定之策,自是幸事;然而,若继任者无德无能,仅以一己之私,妄加改动,狗尾续貂,那前人费尽心力所为,岂不付诸东流?非但无功,反而劳民伤财,徒增百姓之苦矣。
今江东一地,幸得如此贤明长官。潘邓此人非但自身才德兼备,足以兴利除弊,振兴江东;且更不以苛政扰民,能使士农工商各守其分,在规范之内自由蓬勃发展,令百姓安居乐业,此实乃江东之大幸。如此贤才,若能继续留任一年,必能使江东更上层楼,就让他继续在此任上再待一年吧。
宴眘已然拿定了主意,再看潘宣抚使,心中不禁生出爱才之心。这潘邓如今尚不足而立之年,若能多加历练,日后又将成长为怎样的济世能臣?陈文昭果真收得一位好徒弟,也不知他是从何处觅得此等佳材!
如此说来,也难怪陈文昭对其爱徒如此看重,以潘邓的才干,若多加磨砺,日后未必不能成就宰相之位,叫他享享一门两宰相的荣光。
只是有一点,太子似乎对潘邓颇有微词。
依宴眘看来,太子未免过于谨慎了。普天之下,士大夫皆为天子家臣,更何况潘邓连父族都无,仅有一个当朝太师做老师。而陈太师素来中正不阿,如今看来,师徒二人皆是一心为国的忠臣良臣。
然而,太子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太子向来性情谨慎,与其父大相径庭,这本是好事。只是但愿他莫要再掀起党争的风浪才好。想当年,神宗皇帝在位之时,力挺新党,打压旧党;哲宗继位后,又转而支持旧党,排挤新党;后来皇帝即位,再次启用
不想错过《掀翻大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