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4章 归途见疮痍,朝堂受天恩(1/2)
离开龙门时那沉重而温暖的送别,仿佛还在耳边回荡。^z¨h¢a*o_h/a\o~z^h^a~n,.?c¢o-m-
杜如晦与张佑安一行,在玄甲精骑的护卫下,踏上了回京的官道。
队伍行进的速度不快,张佑安的身体依旧虚弱,需要时常在马车中休息。
最初的几日,官道两旁依旧可见被焚烧过的村落废墟,焦黑的断壁残垣无声诉说着瘟疫的残酷。
偶尔能看到零星返回故土的百姓,背着简陋的行囊,在废墟中翻找着可用的物件,脸上麻木中带着一丝茫然。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生石灰和焦糊味。
越靠近未被瘟疫首接肆虐的区域,官道上的人烟渐渐多了起来。张佑安透过马车车窗,清晰地看到许多行人的脸上、手上,带着深浅不一的痘疮留下的麻点。
有挑着担子的农夫,有赶着牛车的商贩,有在田埂边玩耍的孩童。这些“麻面”之人,数量之多,触目惊心。
他们大多沉默地劳作着,眼神中少了些往日的生气,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木然和小心翼翼。天花不仅夺走了生命,更在这些幸存者身上和心灵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疤。
途经的市镇,远不如张佑安记忆中离京时的繁华。
许多商铺关门歇业,街道冷清。
田地里有不少荒芜着,显然失去了劳力。粮价依然偏高,百姓交易多用些微薄的铜钱或以物易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和元气未复的气息。¨兰·兰*雯+茓\ ′毋^错_内/容/一场大疫,抽干了这片土地的活力。
车外的景象,比龙门的惨烈更让张佑安感到一种深沉的压抑。
龙门的痛是集中爆发的,而眼前所见,是瘟疫过后整个社会肌体缓慢渗血的创伤。
那些遍布的“麻面”,像无数无声的控诉,提醒着他天花的恐怖远未真正结束。
坐在微微颠簸的马车里,张佑安的心绪翻腾。
龙门一役,他拼尽全力,守住了“活命”的底线,点燃了对抗瘟疫的火种。
然而,看着道路两旁荒芜的田地、凋敝的市镇、百姓脸上沉重的麻木,他深刻地意识到,“活命”仅仅是开始。
如何让这些幸存者真正“活好”?如何让这片被瘟疫重创的土地恢复生机?
前世的知识碎片在他脑中盘旋——高产的作物更有效的耕作技术、基础的水利、促进流通的商业……这些念头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在目睹了贞观二年真实的民生疾苦后,变得无比清晰和迫切。
他握紧了拳头,一个念头在心中无比坚定地扎根:“瘟疫要防,但人更要活!活命之后,当促民生,兴百业!龙门章程是盾,而让百姓富足安康,方是盛世之基!”
他隐隐感到,自己穿越的意义,或许不仅在于应对一次危机,更在于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注入一些能改变底色的东西。
·
经过近十日的行程,长安巍峨的城墙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咸?鱼\墈¨书,徃? /勉?肺\跃,毒+
当车队抵达明德门外时,张佑安被搀扶下马车。
他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原本合身的官袍显得有些空荡,脸色依旧带着病后的苍白,眼下有着浓重的青影。
长途跋涉的疲惫刻在眉宇间,但那双眼睛,却比离京时更加深邃明亮,仿佛燃烧着某种沉静而坚定的火焰。
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带着新奇与忐忑的“张大人”,而是历经生死、背负着龙门血火与万千期冀归来的“张佑安”。
明德门并未戒严,但城门两侧,肃立着两列金盔金甲、仪容整肃的宫廷禁卫。御道中央,一身常服的李世民,竟亲自在此等候!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重臣侍立其后。没有盛大的仪仗,却有着天子亲迎的最高礼遇和无声的重视。
李世民的目光第一时间落在张佑安身上,看到他消瘦的身形和苍白的脸色,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与赞许。
他快步上前,在张佑安欲行大礼时,一把托住了他的手臂。
“佑安!免礼!”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真切的激动,他上下打量着张佑安,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动作很轻,顾及他的身体),
“瘦了,憔悴了!但精神还在!好!好!朕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龙门一役,你与孙老先生,还有龙门万千百姓,受苦了!你们是大唐的功臣!”
张佑安心中暖流涌动,声音微哑:“陛下隆恩,臣愧不敢当。龙门之功,非臣一人之力。赖陛下圣断,杜尚书铁腕,孙老神医仁术,将士用命,尤赖龙门百姓自身不屈之志,以血肉筑城,方守得一线生机。臣…不过尽本分而己。”
他说的诚恳,目光清澈。
李世民深深地看着他,眼中满是欣慰:“好一个‘尽本分’!此‘本分’,重于泰山!若非尔等‘尽本分’,龙门己成鬼域,关中危矣!”
他松开手,神情转为庄重:
“张佑安听旨!”
张佑安及身后众人立刻躬身肃立。
“尔临危受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唐兴农使:开局救活李世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