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7章 李轩下江南(到达青山基地)(1/2)
李轩经过俘虏周文郁部队这件事,发觉可以在关内和明庭的军队碰一碰了。\优-品·小~税*网/ -耕^歆_嶵¨全^
正好借助安置流民这件事,他李轩也要跋扈一把。
就算是有士绅告到崇祯那里,你也不能不让流民活下去。这叫先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
然后临走前,让各中转站负责人通知各民兵队,抓紧训练,提高警惕,随时战斗。
但绝不能吃亏,占便宜可以,吃亏绝对不行。
同时通知迁安总部,随时做好增援准备。然后让迁安总部送了西台发报机和相应的通讯人员到几个大的中转站驻勤。
同时对辖区所有民兵训练予以大检查,对坚持训练的民兵队给予表扬。
对训练有懈怠的民兵给予批评。对严重违反民兵训练规则的民兵队队长和小队长给予撤职。
章劲松是河南布政使卫辉府新乡县章庄的一名普通农民。
据他自己回忆,他爷爷时家里还有二亩地,等他爷爷去世时,由于要交田赋、口赋和还青黄不接时借邻村章老爷的粮食,就把地卖了才还清这个粮食钱。
这个章老爷和他家都是章姓,要按辈分推算起来,应该在二百年前洪武年间,两家算是共同拥有一个老爷爷。
就因为都姓章,而且一个祖宗,章老爷才决定借给他一斗粮食,利息是月息一分。!晓?税/宅~ *追-醉_新+漳¢结^
等到秋收还一斗半。新乡这面是两年三熟。可是在他爷爷去世那年,二亩地几乎绝收,自己吃不上哪有余粮还给章老爷。
于是他爷爷没有办法,只得把两亩地的地契交给章老爷,算是还了这一斗半粮食。
然后他家又租了章老爷十亩地,农村也叫佃,所以农村租人家地种的农民又叫佃农。
虽然没有地啦,但官府该交的田赋和口赋,以及辽饷一点也没有少。
他家己经没有地了,怎么还交田赋,官府老爷也没有详细回答,只是说,你家在户房有有地的记录,所以要交田赋。
再问为什么,下来收税的衙役就要把他爹锁拿进牢房。吓得他爹再也不敢问了。
只好砸锅卖铁交官府税收。古时虽说皇权不下乡,但收税时衙门里的衙役还是要下乡催税的。
特别是天启年间后,老天一首不给力,天气越来越冷,而且还经常不下雨,地里许多禾苗都旱死了。
崇祯二年以前,地里收的庄稼还能勉强活命。
河南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太大,所有的土地都被开发,在河南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挖野菜。/k\a/y?e¨-¨g\e`.·c+o+m`
地里庄稼不长,野草倒是长,但野菜根本没有,就算有的地方长点如苋菜,灰灰菜,还没有长出来都让人薅没有了。
在去年也就是崇祯三年,地里庄稼全部绝收,村里的榆树皮都给剐没了。
最后全家好歹在老家过了个新年,过了年,全家五口带上全家唯一的家用宝贝,一口从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铁锅和几个有豁口的陶碗,带上比砖头还硬的破棉被,他全家向北方流浪而去,也就是当流民去了。
中间他和其他一群流民哄抢过一个邬堡,结果让人家邬堡内的家丁打死好几个人,他也吓得跑了。
中间看到地里有野菜那就像疯了一样抢过来。现在野草也开始吃了。
就这样全家经过两个多月,走到了沧州地界。
这时走来一个车队,这个车队护卫都荷枪实弹,骑着高头大马,马上挂着明晃晃的马刀。
让人忍不住就摸摸脖子。谁知这些车队的大兵是菩萨心肠,宣布收容他们这些流民,把他们安置在沧州和德州交界处的,一个废弃的村庄内。
开始每人可以借十斤粮食。这是他全家在一年内第一次吃上粮食。
随后他们所在的村里成立民兵队,他也报名参加了民兵队。
隔了有半个月,他和村里的民兵,又从一个中转站拉来五万多斤粮食,现在每人可以借六十斤,其余的粮食作为他们民兵训练时的公家饭。
然后他们每人分了三亩地,他全家五口人分了十五亩地,第一年只交一成收成,第二年收两成。
以后都是两成,过了几天又来了据说是迁安参将府工程队的,专门给他们打井的。
打了一口井后,他家就可以吃水,也可以挑水浇田了。
由于他家离河边挺远,现在河里的水也少的可怜,打井队又在他们家土地不远处给打了一口井。
随后中转站的士兵过来给他家附近这口井安了一套水车,人或者牛可以推着转圈,然后井里的水就给抽上来了。
又过半个月,民兵队喊着他又从部队中转站领来一百头牛,还有相应的牛的草料,也就是麦秸。
每五人可以借一头牛,他家正好可以借一头牛。
有了牛就可以抽水浇地了,村里民兵带头给每家地头,都简单修了个小水渠,首接通到水井处。这一下就彻底不怕老天不赏饭啦。
所有村民的干劲都比天高,几乎吃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工科小伙闯明末》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