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章幼帝遭难鸠死亲子(5/6)
俗全都忘却了,久而久之,岂不要被汉人同化。”
“哀家看,真要被汉人同化倒是好事。”冯太后干脆亮明观点,“鲜卑人文化、服饰、生活、生产处处落后于汉人,学学汉人的先进有何不可。”
“母后,您这是有违祖制。”
“祖宗定的东西未必是正确的,错了的改正过来又有何不可。”
“母后,您是汉人,莫非要借皇上年幼之机,把鲜卑人改造成汉人,这个国家不就复归汉人了!”
“哀家只是想要大魏国强盛先进,你要那样认为是你的权利。总之,大魏国不能永远因循守旧。”
“母后,您这样做,会遭到全体鲜卑人反对的,是要遭到报应的。”
“哀家是为全体魏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反对的人哀家以为不会有好下场。”冯太后信心坚定。
“好,好,母后,那儿臣就拭目以待了。”献文帝已经说不出话来,被刘太监扶走了。
献文帝没有服输,他本人不能行动,但他派刘太监作为他的代表四出活动,前往各位王爷的府邸,游说他们起来反对。其中大部分人知道冯太后的铁腕,不敢冒犯这位手握重权的太后。少数人想闹,但感到时机不成熟还在等待。而冯太后耳目众多,献文帝的活动,全在她的监视之中。冯太后照常进行,次日一早,李冲便进宫前来授课。
李冲进入文华殿,见殿内多了两个女孩儿。冯太后看见李冲错愕的眼神,便主动告知:“这是哀家的两个侄女,姐姐冯清,妹妹冯润,和皇上年龄相仿,让她们二人一起跟着学学。”
“太皇太后安排,微臣敢不从命。”自此,李冲便认真地教习起皇上和两个女孩的功课。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小皇上和两个女孩间相处时间的增多,他们之间也熟络起来,小孩子间也渐生好感。冯太后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这就是她精心设计的场面,日后她要让自己的侄女正位中宫当上皇后,叫这大魏后宫永远都是冯家人说了算。
秋去春来,一转眼五年过去了。拓跋宏虽说才只十岁,但这个早熟的孩子已越发成熟了。而献文帝还在苦苦熬着,他在病榻上已是难以翻身,就是不咽下这口气。而且他还坚持不懈地鼓动鲜卑王爷们反对冯太后,对此,冯太后越来越反感了。
献文帝在病榻上辗转反侧,无奈还得呼唤刘太监:“刘公公,扶朕坐起来。”
“太上皇,别折腾了,好好躺着认命吧。”
“不,朕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太上皇,您是斗不过冯太后的。再说皇位都交了,忍气吞声能活下去就是万幸了。”
“怎么,朕的话不管用了!”献文帝有些恼怒。
刘太监蹭过来,扶起献文帝:“太上皇,老奴这辈子不会背叛您的,不要再发火了。”
献文帝坐直后,再传口谕取来文房四宝。”
“太上皇,别再写信了,各位王爷人家谁也不傻,没人肯拿鸡蛋去碰冯太后那块大石头。”刘太监是一番好意。
“叫你取便取来,少废话。”
刘太监不再作声了,把文房四宝递于献文帝。只见献文帝稍加思索,提起笔来,写下了一首七言诗:
大魏江山二百年,易服为汉心怎甘。
太后擅权帝年幼,鲜卑诸王当同反。
献文帝书写之后交于刘太监:“拿去,给所有鲜卑王看过,这就是朕的旨意,要他们遵照执行。”
刘太监看后劝道:“太上皇,这是公开号召谋反,太后知道,怕是对您的性命有碍。”
“要你去便去,朕而今生不如死,不过是一条命,死了倒也干净。”献文帝又加一句,“你若怕死,朕再换人。”
刘太监打起精神说奴才遵旨。”
冯仁急匆匆走进冯太后的宫室:“太后,那个刘太监又出去活动了。”
“去往何处?”
“各家王府。”
“还是煽动取消汉人帝师?”
“奴才设在任城王府的眼线报知,刘太监的任务一如既往。”冯仁有意加重语气,“此番还写了一首诗,公然号召造反。”
“哀家这个儿子倒也持之以恒,自己本是行将就木之人,还这样锲而不舍地同我作对。”冯太后打定了主意看来,该让他歇歇了“太后英明。”冯仁不忘吹捧。
冯太后斟满一杯酸梅汤,背过身去不知往汤里倒了些什么。之后转过身,对冯仁说:“将这杯酸梅汤赐予哀家的皇儿。”
“奴才遵旨。”冯仁端着酸梅汤到了献文帝的宫殿。
刘太监将冯仁迎人:“冯公公,这大热的天,劳您大驾还往这跑,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北魏孝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