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0章 流民来了(1/2)
好书推荐:
林家村新寨门外,黄土路遥远的尽头。\t*i^a\n*l,a,i.s,k/.?c.o?m¢
那片被寒风刮得一片萧索的旷野上,影影绰绰地出现了一小片蠕动着的、灰扑扑的影子。他们移动得很慢,像被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前行,在苍茫枯寂的大地上显得格外渺小和脆弱。那是一个流民的队伍。约莫二三十人,男女老少都有。衣衫褴褛,覆满尘土的脸上只剩下长途跋涉带来的疲惫与麻木。男人佝偻着背,拖着或推着吱呀作响的可怜家当;女人紧抱着怀里冻得小脸发青、眼神空洞的孩子;赤脚的半大孩子麻木地跟在后面,每一步都沉重无比。寒风撕扯着他们单薄的衣裳,也吹不散他们眼中那层凝固的绝望,那是被灾荒和乱世反复碾轧后的痕迹。然而,当领头那个拄着木棍、须发皆白的老者,艰难地抬起头,浑浊的目光越过谷口那简陋的寨门,穿过更远处那片尚在建设、烟尘与屋架林立的工业区,一直投向最深处时,他那双几乎被苦难磨灭了光彩的眼睛里,陡然迸发出一丝微弱却极其执拗的光亮!他的目光,死死地钉在工业区后方,远处林家村的后山!在一片被寒冬和旱灾染成单调灰黄的世界里,唯有那一片山峦,如同被神灵眷顾的孤岛,顽强地透出令人心颤的深绿与苍翠!松柏的轮廓在冬日晴空下清晰挺立,山坳间甚至能看到常绿灌木点染的生机。~o÷完?/本e神Dt?站|μ? ÷}更~§?新,|!最??_全ˉ÷阳光仿佛格外偏爱那里,给整片山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与眼前这枯槁死寂的大地、与工业区冰冷的框架,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如同绝望深渊中忽然亮起的一盏灯塔!老者干裂的嘴唇哆嗦着,抬起枯瘦如柴的手臂,颤抖着指向那片象征着生机的绿色,喉咙里发出嘶哑却充满希望的声音:“看…看啊!那山…我们找到了!老天爷…开眼了…前面…前面肯定有水!有活路!”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瞬间在疲惫麻木的队伍里激起了一圈微弱的涟漪。后面的人们纷纷抬起头,顺着老者所指的方向望去。当那片格格不入的、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映入他们几乎绝望的眼帘时,一丝难以置信的微光,如同星火般,在那一双双空洞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他们不再只是麻木地移动,脚步似乎加快了些许,目光死死锁住那片苍翠的山林,仿佛那是无边黑暗里唯一的灯塔。带着最后一丝求生的本能,朝着谷口那简陋的寨门,朝着林家村的方向,蹒跚却又坚定地挪了过来。_j!i′n*g·w,u′x·s+w~.¨c_o,m*这二三十个拖家带口、形容枯槁的人,不是什么远道而来的神秘客,他们就是长治府地界上,土里刨食的苦命乡亲。前两年老天爷就不给好脸色,收成勉强糊口,没想到今年开春到现在,愣是没下过一场透雨!地里的土干得冒烟,手指头插进去都嫌烫。河沟见了底,井水也快淘干了。往年这时候麦苗该绿油油一片了,如今地里只剩下些焦黄的草梗子,风一吹,打着旋儿地跑,看得人心都凉透了。他们是实在活不下去了。领头的老陈头,原是邻县十里铺的木匠,手艺不错,可这光景,谁还有闲钱打家具?家里那点存粮早就见了底,连树皮草根都快被剥光了。 看着小孙子饿得肚皮贴着脊梁骨,哭都哭不出声,老陈头一咬牙,把家里能带的破被烂袄塞进个空瘪的褡裢,拄着根磨得溜光的枣木棍,带着一家老小就上了路。一路上,靠着给人修个锄头、钉个破凳子,换点可怜巴巴的吃食,或是几口浑浊的泥浆水。小孙子脚上的鞋早就磨穿了,脚底板全是血泡,疼得直抽抽,老陈头就把他背一段,自己累得眼冒金星。队伍里还有李铁匠一家。李铁匠原本在镇上开了个小铁匠铺,日子还算过得去。可这大旱一来,别说打农具了,连饭都吃不上。铺子早就关了门,为了换点粮,连祖传的那块好铁砧都含着泪贱卖了。他婆娘怀里紧紧抱着个蓝布小包袱,里面是几件压箱底的旧首饰和几块硬得能硌掉牙的杂合面饼子——那是最后的指望。两口子带着半大的儿子,一路沉默着,眼神都木了。年轻点的像王二和春草两口子,带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春草一路走,一路还要扒拉着路边的枯草根,希望能找到点没被挖走的野菜,偶尔发现几片发蔫的树叶,都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收好。孩子饿得在她背上嘤嘤地哭,声音像小猫似的。王二看着媳妇干裂的嘴唇和孩子蜡黄的小脸,心里跟刀绞一样,却只能闷着头推着那架快散架的独轮车,车上除了几件破家什,空荡荡的。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干裂的大地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只求老天爷开眼,给条活路。饿得头昏眼花的时候,也曾远远看到过别的村子,可那村子自己也是死气沉沉,村口的狗都饿得皮包骨,有气无力地吠两声,眼神里都是防备。去了也是讨不到吃的,说不定还要挨顿打骂。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