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我所钟爱的小说风格 哥特式文化(一)(4/4)
别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heraphrodite)成为了砸碎禁锢的美丽武器。看吧,以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勇敢地摆脱了苍白的天堂,绞碎天使的面孔,抵达永远无情的。
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如果你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乐队分别顶著“后酷朋克(postpunkol)”、“新古典(neo-c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并逐渐混融成日后的哥特摇滚乐派。
如果说早期的postpunkol对生命的诠释是沮丧与绝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杀),那么“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乐队比如“教会(theission)”、“全部的夏娃(al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祭仪(thecult)”等乐团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于现实中的种种烦俗,企图推翻假惺惺的教条,抽取反对与不满的精神,化为音乐的“反面传教(ivepreach)”。在“教会”的专辑《上帝自己的药物》(god’sowndice)中,开宗明义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nd)就嘲讽地唱出“我还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经不信仰我了。”这等堪称冒渎的宣言,呈现出骇人的事实:原来长久以来,神与人的权力结构恰如性爱结构的主体与客体。在这张专集中,反复推敲着在推翻信仰的同时,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胁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乌托邦。如同在《爱我爱到死亡》(lovetodeath)一曲,美妙地铺陈情欲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从”(doance-subission)关系所固置;也就是说,在死亡(旷缺)的领域,致命的阴性激情并不受到掌管与压制,发展出自己的美学。
不可否认,“死亡”在哥特摇滚乐的文化层面中,几乎是个关键字。当某些保守的声音或反挫势力,企图以这一点来抨击哥特摇滚乐与其次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回应: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h)这个经营黑暗、痛苦情愫的乐队,对他们而言,死亡所演绎/延异出来的腐败、末世、毁灭等等情境,都足以让我们逼近“终极高潮”(ultiateas)。在一些专辑如《痛苦剧场》(onlytheaterofpa)、《天使的狂怒》(therageofangels)、《铁面具》(theiron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这种近乎临界点的痉挛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wish),结尾的歌词近乎狂喜地陈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兽”厉的音乐,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权体系粗暴地规范在各种事物之上的二元对立价值观。
另一种反应,也许可以引述布莱特()在吸血鬼情色小说选集《血脉深处的爱》(loveve)前言中所说的话:“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并不是礼赞或者爱慕死亡,只是纯粹地拒绝畏惧它。在探索死亡的过程,慢慢地和它体肤与共,逐渐与它亲近。”这段话正好解释为什么像“涅浮林之域”、“还有这些树”(andalsothe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orendoes”等乐队,会不可自拔地沉浸于“与死去的君王交欢”的髑髅式意象(acabreiage),同时又在这般异端的情欲里浮生出细致的张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匮乏,顺着这些创作者的脉络、以及在许多异教神话或恶魔学发现的象征与寓言,死亡可能是贴近超自然、非人类领域的出口。
在此际90年代的中后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学与音乐创作层面绽放,更影响了这个“混杂族群”(包括女性、酷儿、情欲的边陲份子)的文化生态与身份认同。在情欲与性别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heraphrodite)虽然还值得更进一步检验,但也是有助于冲迫禁制的美丽武器让过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它者)摆脱单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与天使的尸体。
不想错过《成人仪式》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