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79.去去来来(2/3)
城里的铺子、作坊借着秋收后的富足和迎新过年的喜庆劲儿,生意会红火上一阵子,生意好人手不够用,雇请两个短工临时帮帮忙自在情理中。
再有就是营建房舍住宅也需要大量人手,冬天太冷,春天太忙,夏天太热,唯有秋后这段时间,不冷不热又不忙,正适宜大兴土木。
按惯例,州衙两衙官府此刻也会安排一些公益性工程出来,比如疏浚城里的排水沟、下水道,修补破损的城墙,修葺州县两衙的公舍,以及修桥补路等等。这都需要大量人手。因而只要舍得一身力气,不愁没有挣钱的门路。
挣到的钱年前会变成各式各样的年货由进城务工者带回乡下,钱仍旧留在城里人手里,等待着下一次的轮回,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不过元和十二年的秋季情况有些特殊,因为广泛而深刻的灾荒已经成为现实,进城找活的青壮们已经不再是为找两个活钱贴补家用或当零花,这一回他们须指着这个来养家糊口。同样的钱,心境不同的人来挣,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用工者瞧准机会尽力压低工钱,你不挣有人挣,你不挣,饿死你。
这钱挣着挣着就有了几分怨气。
其实有怨气也算不了什么,这世道本来就不公平,怨气何处不在,小民百姓的谁没受过窝囊气呢,忍忍就过去了。
僧多粥少受点气都不是问题,大和尚和小和尚吃的不一样多也不怕,小和尚要埋怨,可以让他找大和尚评理去,还可以问问他为何别人喝粥能喝饱你不行呢,你为何不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整天怨天尤人而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这样的和尚活该没粥喝。
看,一句话就能噎他个半死。脑袋瓜再钝点的,活活能自己把自己纠结死。
只要有一口饭吃,没人会铤而走险,灾荒只会持续一年,犯险把脑袋丢了可是一辈子的事,这个账,大和尚、小和尚们算的明白着呢。
分粥的人心里很清楚,毋庸为此操心,天要是那么容易就翻过来了,那还有白天黑夜吗,还有日月星辰吗,还有大和尚、小和尚以及我们这些分粥的人吗?杞人之外不必忧天。
问题在于,僧越来越多,粥越来越少,少到即使最强壮的大和尚一天也捞不到一碗,粥也越来越稀,稀的近乎一碗清水,当水喝嫌它浑,当粥吃实在太稀。
不能填饱肚子可是要出大事的。
若是没有粥了,大家都挨饿,自然也无所谓。
老天爷瞧咱们不顺眼,预备把咱们全灭了,大伙一块死,你好意思不死吗,你好意思死前啰哩啰唆、跳来跳去惹人讨厌吗?闷头等死吧。
问题是,若有人连轻薄如水的粥一天也喝不上一碗,有的人却拿肉骨头喂狗,还当着你的面,你怎么办?安慰你快饿死的儿子说,人家的那肉骨头是祖上传下来的,是人家勤劳致富挣来的,是人家撞了大运道上捡的。
你这话除了让你儿子怀疑他不是你亲生的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饿死你这个窝囊废。
窝囊的人注定要被饿死,累及妻子,要想活下去就得硬起来。
谁不想活?仅仅只是因为要活着,戾气就化成了仇恨,令人彻骨生寒的仇恨!
十月上旬,韶州属县仁化的一个偏远乡村发生了一起饥民讹诈大户的事件,四十多个饥肠辘辘的山民闯入一处士绅庄园,说要给庄园主人打一口井,方便提水灌园。庄主婉言谢绝了,说庄宅里的水渠够用,无须另外打井。饥民不听,强行在果园里打了一口井,强索三石米和六升小豆。庄主争不过,只好给了,事后告到仁化县衙。
仁化县十分重视此事,县尉亲赴庄园察看,查明事实后,将三个带头闹事者抓了,先打个稀烂,再锁枷游行,以此警示乡里。被讹诈去的三石米和六升小豆事后也归还给了苦主。
虽然招待县尉老爷一行苦主所费远超过三石米和六升小豆,但他仍然觉得值,有这样爱民如子的好官站在我们这一边,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啊。
此事被当作一件普通的乡村民事纠纷报到韶州,老辣的常太守却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为此他还特意把李熙叫去值房考问了一番。
李熙听完就说:“这是流民暴动的前奏啊,太守不可不察。”
常怀德问:“那以你看,当怎么应对呢。”
“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李熙冲动地说道,见太守脸色不对,忙改口说:“当然这么做会有许多弊端,粮食是有数的,饥民却是无穷无尽的,一旦韶州放粮,整个岭南的饥民说不定都会涌过来,彼时就是有灵鹫山这么大的粮山也会被吃空。韶州不当这个出头鸟,等别的州扛不住先放粮我们再见机行事。在此之前,不如行以工代赈之策,由州县出资兴修水利、道路、桥梁,疏浚护城河,把青壮劳力统统钉在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东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