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6 烂片横行的中国电影圈:精英永远在吐槽,大众拼命在消费(2/4)
却曲高和寡,一些俗不可耐的电影,反倒是观众如云,心里会不会不平衡?结果他引用了一位法国导演的话来回答,票房高就是人多吗?看烂片的有一万个观众,却只有一个大脑,因为观众是一类人。看好电影的有一百个观众,但有一百个大脑。”
赵晓宇摆了摆手:“取笑了,那都是我以前的想法了,如今也改变了许多。前些日子同袁总聊天,对我的启发不小。你说一位优秀的导演,一定能够驾驭不同的题材,仅仅能拍艺术片的导演,绝对算不得大师。日本的黑泽明,尝试过各种题材的电影,有一段时间还去苏联拍片;美国的斯皮尔伯格,从《侏罗纪公园》到《辛德勒的名单》,从科幻片到历史题材,每一样都能创造经典。”
袁瑞
朗面朝方玉斌,说道:“你是大才子,平常也喜欢看电影,对这个话题有什么想法?”
跟在袁瑞朗身边多年,方玉斌十分清楚老领导的风格,越是谈重要生意之前,越是喜欢聊些风花雪月调节气氛。既然人家不着急谈正事,自己只能沉住气。方玉斌微笑着说:“最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市场迎来了井喷行情,票房收入增长了好几倍。不过,许多人却对这种态势忧心忡忡,究其原因,大概是井喷行情之下,并没有几部拿得出手的佳作,不像好莱坞,隔几年就会出现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很多人甚至怀念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内电影界,据说当时导演聚会,大家会聊你得了什么奖,我又拿了什么奖,不像现在,导演坐一块儿,比较的是谁的票房高。”
“不过,我倒觉得,凡存在即合理,烂片横行未尝不是因为观众有看烂片的需求。”方玉斌说,“一直以来,精英掌握了话语权,中国新一代的精英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度过了自己的青年岁月,于是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80年代被神化了,仿佛那是一个人人都在读尼采的书、念北岛的诗的年代。_看·书_君· ?免`费′阅`读`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起码我表示怀疑。我的老家在一座县城,身边的亲戚朋友不乏工人、农民与贩夫走卒。可以肯定地说,无论在什么年代,他们都不知道尼采、北岛是何方神圣。”
赵晓宇有些不解:“这些和电影有什么关系?”
方玉斌解释说:“30多年前,精英不仅垄断了话语权,更是唯一有消费实力的人群。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就是拍给他们看的,能满足这群人胃口的影片,艺术成就自然较高。但经过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人有钱了,贩夫走卒也能看电影了。更要命的是,一张电影票卖给精英是60元,卖给普通人也是60元。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精英依旧垄断话语权,消费主体却变成大众。于是乎,精英永远在吐槽,大众拼命在消费。”
赵晓宇若有所思地说:“你的意思是,普通大众的文化消费之前被压抑了,如今经济发展有了钱,这种需求被释放出来。而且,他们的胃口和精英并不一样,甚至他们就喜欢烂片。”
方玉斌点头道:“你可以说观众傻,品位低下,但这就是现实。他们不喜欢看那些深邃复杂的东西,就喜欢简单直接。如今的那些烂片,虽然在精英眼中一无是处,但对大众来说未尝不是喜闻乐见。”
方玉斌又说:“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电视剧市场,事实就会更加清晰。我想在座的都会认为,美剧的水平远比国产剧高。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中国人看美剧也没有多大障碍。但是,当有几部国产神剧出现时,网络上的点击率动辄好几亿,把美剧远远甩在身后。”
“你想说明什么呢?”楚蔓听得入神,迫不及待地追问。
方玉斌说:“在网络空间,没有院线排片率的问题,各类电视剧在竞争中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从点击率分析,国产剧完胜美剧,哪怕我们身边有不少美剧控,但其实更多的人是国产剧控。一部剧能成为神剧,我想关键点便是它吸引了这个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人群,反映了大多数观众的接受程度。或许中国观众就喜欢把剧中人物分成简单的好人与坏人,而不像美剧那样去刻画复杂的人性;中国观众就喜欢肥皂剧的节奏,而不喜欢像美剧那样,一边用眼睛看,一边还要用大脑思考。”
沉吟了一阵,袁瑞朗才说道:“玉斌的话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的确很深刻。过去,我们只说中国拍不出好莱坞大片,却忽视了另一面,即便拍出好电影,观众真的就喜欢吗?”
谈到电影,众人话匣子似乎被彻底打开。楚蔓问道:“这几年电影市场井喷,就因为中国人有钱了吗?”
袁瑞朗摇了摇头:“我的感觉恰恰相反,电影市场火爆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
见众人不解,袁瑞朗解释说:“美国经济一片繁荣时,好莱坞反倒不温不火。每当经济危机来临,好莱坞便票房大增。这很简单嘛,经济不好了,钱越来越不好赚,人人心情紧绷,就需要娱乐业来放松。”
赵晓宇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金牌投资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