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陶瓷文化(二)(5/13)
称“宋红绿彩。
”
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
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等。
釉下彩所谓“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亦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与瓷器一次烧成。
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
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
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
它开始是釉下褐彩,纹饰也比较简单;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
宋元以后,便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
青花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再施透明釉,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其特点是:只使用一种颜色,一次高温烧成,工序较为简便,因此在瓷器装饰上应用广泛。
青花以明宣德所制为佳。
其青料来源于国外的一种含钴矿石,叫作“苏泥勃青。
”
成化以后,开始使用本国青料如“平等青”、“珠明料”等。
现在发现的成熟的青花制品,为元代后期景德镇所烧造。
青花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时上划时代的事件。
从此,彩绘便成为主流,其他装饰技法如刻花、划花、印花等都退居次要地位。
釉里红我国古老的釉下彩有青、红两大类,青花是青色的釉下彩,釉里红则是红色的釉下彩。
因为它是描绘在釉下的,故称“釉里红。
”
釉里红色彩华丽,具有热烈的气氛,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所以从元代创烧以来,受到广泛的欢迎。
明清两代继续生产,宣德的产品多呈红色,成化的呈色则浓艳鲜亮。
明中期以后一度衰退,直到清康熙才得以恢复。
雍正时的产品更趋精进,色泽鲜红,成品率高。
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即在青花纹饰间用铜红加绘果实、花蕊等。
这一品种最早见于元代,明初一度中止,宣德时再度出现,至清代仍延续不断。
但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青花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同时还以其色彩绚美而著称,如和青花云纹和釉里红龙龙纹色泽都很鲜艳,融汇一体,十分绚丽。
明清五彩瓷明、清两代是中国彩瓷高度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
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别。
釉下彩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长沙窑。
长沙窑用褐、绿、蓝彩在瓷胎上绘画,花纹有各色圆点组成的图案、花鸟、人物、走兽、诗词等,技法嫡熟,构图美观,为瓷器的装饰开辟了新的溪径。
不过长沙窑所烧制的是青釉釉下彩绘瓷,与后世的白釉薄胎彩瓷风格迥异。
到了宋、金时期,彩瓷有了新的发展,磁州窑系的白釉黑彩、白釉酱彩、绿釉黑彩、白釉红绿黄彩,定窑的白釉黑彩、白釉红彩、白釉金彩、黑釉金彩,吉州窑的白釉褐彩等,品类繁多,风格各异,绘画题材也极为丰富,包括各种图案、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和诗词等,构图新颖活泼,画风自然潇洒。
除红、绿、黄彩和金彩绘于釉上外,其它均为釉下彩。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是这一时代最负盛名的釉下彩瓷。
釉下青花最早出现于唐代,但唐、宋的青花瓷均不成熟,产量很低,流传不厂,尚属初创阶段。
到元代,青花瓷成为景德镇的主要产品。
元青花的胎釉是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比北方磁州窑系的白瓷胎质坚薄,釉质光润明亮。
胎面用青花描绘各种繁丽的花纹,再罩一层白中微闪青色的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
青花色泽幽雅明快,青翠披离,快人官感,令人赏心悦目。
除青花外,釉里红也是元代著名的釉下彩瓷。
与青花瓷所用绘画原料氧化钻不同,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
成功的作品颜色红艳,花纹潇洒。
装饰内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瓷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