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十一节(3/3)
若听先生之言,贼人来就走,朕一人走了方便,但恐又担负有损宗庙社稷之责啊!再说朕经常劝勉手下内侍,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朕之生命与国家社稷相比,其实并不为重,贪生怕死之事,朕做不来。”
崇祯说这番话自有他的用意,迁都事大,不能马上定下来,他是做个姿态,假意迁都并非自己所愿,这时要群臣一意劝谏后,才勉强应允,这本来也是个做足戏份的事,却没想到他话刚一说完,李邦华马上道:“臣以为皇上的话实乃玉口金言,迁都之事,确有从长商讨之说,但臣还有一建议,那就是可派太子前往南京监军,太子督师,君王固守,如此一来,两京都有明主坐镇,全国就会首尾相呼,阵脚稳定了。”
闻得此言,阁臣大学士蒋德景马上接道:“李大人此话,实乃万全之策,望君三思。”
崇祯见他自己南迁之事被改为太子前去监军,心中微感失望,于是说:“朕经营天下几十年,尚不济,一个孩子家,能济得什么事?”
这话的潜台词是,是朕要迁都,不要把太子拿出来说事。但没料到的是,群臣竟然都听不出这潜台词了,李邦华退下,大家竟再无意见。崇祯无奈,指着陈演道:“你是首辅,请就此事说一说吧!”
陈演上来拱手道:“迁都之事,涉及宗庙社稷,臣以为须从长计议,当此之事,举国动荡,人心不稳,臣请皇上不要轻举妄动,万一有什么安全上的隐患,臣等万死难赎其罪。但皇上若执意为之,臣等照办就是。”
听陈演之言,竟然是反对迁都,崇祯心头愤怒,于是指着魏藻德道:“魏次辅的意思呢?”
魏藻德道:“臣也以为迁都兹事体大,臣完全以皇上意见为重,皇上若要迁,自有迁的道理,皇上若要不迁,也自有不迁的道理,臣别无他想。”
两个阁老都不表态,一时陷入僵局。崇祯无奈,问及大家意见,大家均讳莫如深,将皮球重新踢给崇祯,会开了一个上午,迁都之事,并无人主动提出。局面僵化,崇祯无奈,只得下令退朝再议。
此后近一个月期间,迁都之事,群臣并无一人主动提出,崇祯骑虎难下,只好不再提了。而此时,李自成的军队大破山西,一路杀来,已经快要接近居庸关了。形势紧急,崇祯不得不提出第三个方案勤王。
当时各路的勤王军队中,以吴三桂的最为强悍,但吴三桂的军队也有一个死穴,那就是此时他身为宁远总兵,全军驻扎在宁远,如果调他回师,那就意味着得放弃宁远,此时宁锦防线已经被打垮,辽东边关仅剩宁远、山海关两个大关口,放弃宁远,意味着放弃宁锦防线最后的重要关口,放弃了仅存的几百里土地,这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无异饮鸩止渴。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太原后,一路势如破竹,直奔北京而来,而北京城内,四面楚歌,造反的歌谣贴得到处都是,曹化淳甚至已经腾不出精力去追查了。
崇祯思虑片刻,最终决定还是自己的命比辽东防线更要紧,为了保命,放弃辽东土地也是不得不行之事。于是,暗中告知曹化淳,想要调吴三桂入京护驾,但此事与迁都一样,涉及失地、弃关等原则性问题,自己不便提出,请阁臣上奏,到时一准即可。
于是再次召开内阁会议,历史再次重演。鉴于袁崇焕是因为弃地而被杀的,众阁臣这次的态度更加消极,以陈演为首,并不表态,只听皇上号令。崇祯要求他们必须表态,陈演提出:“一寸山河一寸金,宁兵万不可调。”兵部尚书张缙彦作为最高军事首脑,也不愿承担责任,提出意见:“调与不调,弃与不弃,愿再等些时间观察,臣只惟皇上意见为准。”又把难题还给了崇祯。
李自成军队愈走愈近,明廷上扯皮还在继续。崇祯命曹化淳做工作,说服了以吏科给事中吴梦麟为代表的一些文臣建议弃宁远城班师勤王,但吴毕竟官小言轻,还需要封疆大吏说话,可惜的是,能说话的不是坚持反对就是三缄其口,都怕将来担了失地的责任受牵连,没人主动提出来。
崇祯给陈演下了死命令,命他必须拟旨调吴三桂入京,并说明这是内阁的意见,但陈演拒不拟旨,提出诸多事宜,并阐明自己观点:“无故弃地三百里,臣等不敢任其咎。”还以辞职抗争,崇祯大怒,但又不好降罪于他,于是又转而命魏藻德拟旨,魏则以自己次辅身份不得擅越为条件,亦不拟旨。君臣之间出现僵局。陈演、魏藻德为缓解压力,经商议后,提出一个折中意见,调吴三桂父亲吴襄上朝,任中军都督府都督,共商战略大计,根据吴襄的判断,再做弃关还是不弃关的决定。
转眼一个月的时间就在这扯皮中度过了,在事情并无进展的情况下,吴襄奉旨入朝。!~!
不想错过《谁主沉浮》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