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2章 (2)田册定基(2/3)
也不行!太耗水!去年我那几亩粟米,抽穗时一滴雨没有,全成了空壳子,喂牲口都嫌扎嘴!”
“豆子呢?”一个书办问,“豆子耐旱些吧?”
“豆子也怕卡脖子旱!”塬北的赵老七摇头,“开花结荚时没水,豆荚稀稀拉拉,收成还不够种子钱!而且豆子不能当主粮,吃多了胀气,娃娃受不住。”
众人七嘴八舌,愁云惨雾。提起黑麦,几个老农却都沉默了一下,眼神复杂。
“黑麦…”陈老栓犹豫着开口,“这东西,怪!耐寒、耐旱、耐瘠薄!去年冬天那么冷,塬南互助社种的那片黑麦,开春居然还活着,还分蘖了(niè,指植物分枝)!省种子啊!不用年年种!”
“是省种子!”另一个老农接口,带着点无奈,“可这东西…磨出的面黑,口感糙,带着股苦味儿!蒸出的馍死硬死硬的,噎嗓子!产量…也就那样,比不上好年景的麦子粟米。”
“产量?口感?”黄忠杰拿起一份详细的记录册,那是李家塬互助社农事组几年试种积累的数据。他声音沉稳,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力量:“灾荒年景,我们比的不是口感,是活命!看这个!”他指着册子上的记录:
“黑麦,秋播越冬,一次播种,可连续收获三到五年!分蘖力强,越冬返青后,一株可分蘖成数株甚至十数株!省却每年翻耕、播种的巨量劳力!种子只需初播一次,后续年份仅需少量补种!此一项,在劳力紧缺、种子金贵的灾年,省下多少人力畜力?省下多少宝贵粮种?”
“再看耐受力!去岁秋冬,刘家村旱田试种黑麦三百亩,越冬冻害下存活率超七成!今春大旱,塬上麦苗枯死近半,黑麦虽长势缓慢,叶尖枯黄,但根系深扎,大部分植株仍顽强存活!只需少许墒情,便能继续生长!此等耐旱耐寒之力,粟米小麦能及否?”
“最后看产出!”黄忠杰翻到一页汇总,“虽单产不及丰年小麦,但胜在稳定!在同等旱情下,其产出远超绝收的小麦粟米!且其秸秆坚韧,是上好的燃料和牲口草料!磨面虽黑糙,但混以豆粉、薯干,便是活命的口粮!”
他放下册子,目光灼灼地看着众人:“灾年活命,首重一个‘稳’字!黑麦或许粗糙,但它能在绝境中给我们一口续命的粮!省下的种子和劳力,能去挖渠修坝,能去打造刀枪!这,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屋内一片寂静。老农们看着册子上那些详实的数据,回想着塬南坡地上在旱风中依旧挺立的黑绿色,再想想自家地里枯死的麦苗,心中那点对“黑面”口感的抵触,在残酷的生存现实面前,一点点消融了。赵老七重重叹了口气,又点了点头:“黄老说得在理…活命要紧!活下来,才有以后!”
……
数日不眠不休的汇总、争论、核算之后,一份凝聚着黄忠杰心血与众人智慧的《渭北塬农事水利方略》初稿,摆在了李济生和王氏面前。厚厚一沓,图文并茂。
图,是经过实地踏勘、反复核校后绘制的《渭北塬水利兴修总图》。图上清晰地标注了未来一年内计划兴建的十七处新淤地坝、九处大型储水塘、以及遍布塬坡关键汇水区域的密集鱼鳞坑网络。每一处的位置、规模、预估蓄水量、受益田亩范围都详细注明。一条条引水渠的虚线,如同新生的血脉,将水源地与干渴的土地连接起来。
文,则是详尽的《灾年作物轮作及推广方略》。核心赫然是黑麦!
“其一:塬上塬下所有新垦、待垦及水源无保障之中下田,主推越冬黑麦!秋播为主,辅以少量春播补种。利用其一次播种、多年收获、分蘖力强、省种省工之特性,最大限度稳定基本口粮来源,节约劳力投入水利工造及军务!”
“其二:淤地坝新淤良田、储水塘保障水源之上田,推广豆、麦轮作,薯类间作!豆固氮肥田,薯类高产耐储,麦以改善口感,三者轮替,既养地力,又丰富食源,以备不时之需。”
“其三:塬坡、沟壑、房前屋后,广植文冠果、枣树、耐旱桑!果可榨油(文冠果),枣可充饥,桑叶饲蚕,桑葚果腹,桑皮亦可利用!以木本之根深耐旱,补草本之不足,广开食源,以木养人!”
黄忠杰指着方略,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无比坚定:“社长,夫人,此乃农科上下,踏遍塬土,访遍老农,核算历年灾荒产出后,定下的活命之基!水利兴,则旱魃可抗!黑麦种,则根基可稳!虽粗粝,然可活人!待熬过这艰难时世,水源丰沛,再图精耕细作不迟!”
李济生仔细翻阅着图册与方略,目光在那些标注着淤地坝、储水塘和“黑麦主推区”的标记上久久停留。他抬起头,看向黄忠杰布满血丝却异常清亮的眼睛,又看向王氏。王氏指尖在算盘上飞快拨动,核算着兴修水利所需粮饷、推广黑麦所需的种子储备,眉头紧锁,但眼神却渐渐亮了起来。
“好!”李济生合上册子,声音斩钉截铁,“就依黄老之策!农科即刻行文各分社,按此图此略,全力推行!水利工程,征调劳力优先保障!黑麦种子,由社仓统一调配,务必赶在秋播前分发到位!活命的路,就从这田册定下的根基上,一步步走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明末:我靠淤泥坝和铁轨争天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