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9章 300门M1迫击炮(1/2)
晋西北的秋风,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希望的气息,吹拂过独立团兵工厂那高耸的烟囱。′p,a¨o¨p^a?o¨z*w~w_.-c/o,m+
祁州大捷的余温未散,捷报带来的喜悦却被更深层次的变革所取代。
仅仅一个月,三十个日夜,独立团的兵工厂,这个在李云龙眼中比媳妇还亲的“聚宝盆”,在旅部倾力支援和兄弟部队的技术援助下,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生产效率。
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昼夜不息,那是钢铁与火焰交织出的时代强音。
程工程师和王瑞德技术员,这对兵工厂的“定海神针”,脸上写满了油污,但眼中却燃烧着亢奋的光芒。
他们像不知疲倦的陀螺,穿梭于各个生产线之间,指导着工人们将一根根冰冷的钢材,塑造成饱含杀意的战争机器。
“老程,这批炮管的淬火工艺得再把把关,宁可多烧几炉煤,也不能有一丝马虎!”
王瑞德扯着嗓子喊道,他的声音几乎被机器的巨响吞没。
程工程师戴着厚厚的手套,从高温炉中取出一段通红的钢管,用专业的仪器迅速测量着温度和硬度。
“放心吧老王,有旅部派来的专家亲自指导,加上咱们从兄弟部队那儿换来的合金配方,这钢材的强度和韧性,那是杠杠的!”
在他们身后,巨大的冶炼炉前,赤膊的工人挥汗如雨,炉火映红了他们坚毅的脸庞。′山.叶?屋? *首·发,
滚烫的铁水在模具中流动,凝结成M1迫击炮那厚重的座钣。
另一边,精密的铣床和车床上,炮身内壁被一丝不苟地打磨着,达到图纸上近乎苛刻的光洁度要求,那是确保弹道精准的关键。
弹药生产线也同步开足马力,工人们熟练地将引信、炸药和弹头装配在一起,一箱箱M43A1高爆弹堆积如山,等待着与它们的“搭档”并肩作战。
每当一门崭新的M1迫击炮从生产线上缓缓滑下,兵工厂的工人们都会爆发出短暂而热烈的欢呼。
这些通体黝黑、线条流畅的“钢铁巨兽”,散发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和工业时代独有的厚重感。
它们被小心翼翼地码放在宽敞的仓库里,整齐如林,炮口指向远方,仿佛一群蓄势待发的猎手,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一个月,仅仅一个月!
当李云龙亲眼看到仓库中排列得密密麻麻的300门M1迫击炮时,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竟然忍不住红了眼眶。^2.八~墈^书¨蛧? ?首-发′
300门!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一支部队脱胎换骨的数字。
要知道,过去独立团全团的迫击炮加起来,也凑不出一个像样的营,而且大都是缴获的日式破烂,射程短,精度差。
而现在,眼前这300门M1,每一门都意味着3000米的有效射程,每分钟18发的射速,以及足以覆盖一个排的杀伤半径!
这不再是零星的火力支援,而是足以掀起“钢铁洪流”,将敌人阵地彻底“犁”一遍的集群火力!
它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堆积,更是质的飞跃,意味着独立团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曲射火力压制能力,足以改变未来战场的面貌。
李云龙深知,有了这些“大杀器”,独立团必须有一支专门的部队来驾驭它们。
于是,在赵刚的全力支持下,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炮兵营——迫击炮营,应运而生。
炮兵营长王承柱,这位在平型关大捷中一炮成名的老炮兵,被李云龙委以重任。
“老王,给你300门新炮,我把整个团的炮火精华都交到你手里了!给我把这些炮练成咱们独立团的拳头!”
李云龙拍着王承柱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
王承柱激动得红了眼圈,他重重地敬了个军礼:“团长放心!保证把这支部队练成咱们八路军的‘钢铁之师’,让小鬼子尝尝咱们M1的厉害!”
迫击炮营的组建,是独立团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各营抽调来的,无一不是射击精准、头脑灵活的优秀战士。
他们被送入一座秘密训练基地,接受堪称“地狱式”的强化训练。
王承柱亲自担任教官,手把手地教授M1迫击炮的每一个细节。
“都给我听好了!M1和鬼子那玩意儿可不一样!这东西精度高,射程远,装填快!你们要把它当成自己的命根子来爱护!”
训练场上,王承柱声如洪钟。
炮兵们每天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炮管、炮架、座钣的快速分解与组装,那是为了在战场上实现快速部署与转移;
精确瞄准和弹道计算,那是为了让每一发炮弹都命中目标;
多门炮协同射击,那是为了形成密不透风的火力网;
夜间射击,那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在黑暗中也能精准打击;
阵地转移训练,则是为了避免被日军反击,保持机动性。
训练是艰苦的,炮兵们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肩膀被炮架磨得生疼,但他们没有一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亮剑:我的独立团,有百万大军!》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