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2章 C集团军装甲师成立!(1/2)
李云龙亲自为其命名——“太行二型”主战坦克!
“太行二型”定型技术参数:
重量:约48吨(通过结构优化和部分材料替换,成功减重)
主炮:120毫米44倍径滑膛炮(配备简易光学瞄准镜和机械弹道解算器,人工装填)
发动机:“太行I型改”柴油机,稳定输出功率约800马力
最大时速:40公里/小时(公路),25公里/小时(越野)
防护:正面等效均质钢甲约400毫米,可完全抵御日军现役所有反坦克火力的攻击。+三+叶_屋\ ^蕪~错_内+容*
虽然,它距离图纸上那个神话般的“豹2”,依然有着遥远的距离。
但在抵抗日寇的战争中,它,就是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
它的诞生,标志着C集团军的爪牙,己经淬炼成钢,锋利无比!
“太行二型”主战坦克的成功定型,如同按下了C集团军军事工业全面爆发的启动键。
在延安总部不计成本的资源倾斜,和整个晋中根据地军民的全力保障之下,一条充满着“土法”与“创新”精神的坦克生产线,在潞阳的特种钢基地,正式建立了起来。¨5-s-c!w¢.¢c\o~m/
这里没有德国莱茵金属公司那种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厂房,也没有美国底特律那种高效的流水线。
有的,只是数十座巨大的、烟熏火燎的厂房,里面响彻着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锻锤的敲击声、以及工人们嘹亮的号子声。
王瑞德,这位昔日的铁匠,如今的军工部副部长,几乎是把家都搬到了生产线上。
他穿着一身油腻腻的工装,日夜不休地奔走在各个车间。
他亲自把控着每一块装甲钢板的淬火温度,亲自检查着每一根炮管的膛线精度,亲自监督着每一台“太行”发动机的组装。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虽然生产效率远不及现代化的工厂,但每一辆走下生产线的“太行二型”,都做到了关键部件的标准化和高质量。
这为后续的维修和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生产线咆哮的同时,一支全新的、精锐的装甲力量,也在段鹏的麾下,迅速成长。
段鹏的“种子教官团”,不负众望,成为了全军最优秀的坦克教官。
他们将自己在原型车上用血和汗摸索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来的坦克兵们。!秒?漳.结^晓_说+徃^ ?首¢发.
训练场,成了最残酷的淘汰赛。
新兵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驾驶和开炮。
他们还要学习如何在三天之内,将一台“太行”发动机,完全分解再组装起来;
学习如何在炮火连天的模拟战场上,用最快的速度,更换掉一根断裂的负重轮;
学习如何听发动机的声音,来判断可能出现的故障。
段鹏的训练理念,简单而粗暴:“老子的兵,不光要会开坦克,更要会修坦克!在战场上,坦克就是你们的命!你们的坦克坏了,没人会来救你们,能救你们的,只有你们自己!”
在这种高压的、贴近实战的训练模式下,一支真正的人车合一的装甲劲旅,开始初具雏形。
随着新坦克的不断下线和兵员训练的成熟,李云龙酝酿己久的军队改编,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C集团军第一装甲师,正式成立!
原装甲旅旅长段鹏,众望所归,被任命为这支王牌部队的首任师长。
这支装甲师的编制,完全是按照李云龙和赵刚参考了“豹2”时代的合成化作战理念,进行设计的。
下辖三个坦克团:以“太行二型”为主战装备,每个团在初期,装备约30辆坦克。这是装甲师的铁拳。
下辖一个机械化步兵团:装备了大量缴获和自产的半履带装甲车、卡车。
步兵们除了AK-47,还大量装备了单兵火箭筒,他们的任务,就是紧随坦克之后,为坦克提供侧翼保护,并清剿敌军步兵。
师属炮兵团:装备了大量自行化的“震天雷”火箭炮(将发射架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和122毫米榴弹炮,为装甲集群提供随行的火力支援。
师属防空营:装备了数十门机动化的“刺天戟”防空火箭,负责整个装甲师的野战防空。
以及师属的工兵营、侦察营、通信营和规模庞大的维修保障营。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合成化装甲师!
它的诞生,标志着C集团军的陆战思想,己经领先于这个时代。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一次由李云龙亲自主持的、装甲师与步兵军的联合演习中,协同作战的困难,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演习中,段鹏的装甲师,像一把锋利的尖刀,轻易地就撕开了“蓝军”步兵的防线。
但紧随其后的己方步兵军,却因为机动速度跟不上,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导致装甲师一度陷入了孤军深入的危险境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亮剑:我的独立团,有百万大军!》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