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0章 马蹄扬起尘土董种离去(2/2)
说完,董种转身,迅速挑选了五百名西凉军骑兵随行。
马背上的诸葛逸目睹此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对于董种,诸葛逸自是心知肚明。
回想往昔,马超与董种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添几分重量。
“孟起,逸即将动身!”诸葛逸挥鞭指向东南,随后,装载女眷及徐庶、姜维、马谡、向朗等人的车辆陆续启程,上百名护卫紧紧跟随,董种统领的五百西凉铁骑亦毫不犹豫地踏上旅程。
诸葛逸一行的背影渐隐,马超对苏权和姜囧道:“我们回金城吧。”
五日之后,位于武都郡与汉中郡边界的阳平关前,董种率五百西凉铁骑护送诸葛逸至汉中边缘,于距城关数百步处驻足,汉中守军紧张注视。
“诸葛军师,末将职责至此。”董种言道,“再前行,恐引发误会。”他指向远处城门紧闭、严阵以待的守军。
诸葛逸苦笑回应:“董将军,或许无需如此小心。”
“不,姐夫命我送至边界,岂能半途而废?”董种摇头,策马至近百步外,勒缰向城头大喊:“城上听着,诸葛军师若于汉中遇险,我姐夫马超必挥师汉中,踏平此地!”
言毕,董种返回诸葛逸身旁:“军师,汉中军己受警示,只要张鲁不想在与刘璋交战时再防我等,他就不敢妄动。
你们在汉中可安心前行。”
言罢,董种向诸葛逸及众人作揖:“军师,诸位,后会有期!我得回去复命了。”说完,他便领五百西凉铁骑向西而去。
马蹄扬起尘土,董种离去。
诸葛逸原地伫立,被董种的举动震惊。
他本想悄然穿越汉中,不料董种竟如此张扬,公然警告汉中守军,一旦他遇险,马超麾下的西凉军将攻入汉中,迫使张鲁在对抗刘璋的同时还需防备后方。
初听此言,似狂妄无边,但深思之下,董种之言不无道理。
然而,诸葛逸并不需要如此大的排场。
他担忧张鲁若一时热情邀他留宿汉中数日,待他归荆州时,恐怕己是大雪覆盖大地。
怀着无奈,诸葛逸凝视着阳平关——这座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城关。
阳平关,亦称白马城、尽口城,源于西汉时期,北倚秦岭,南接汉江与巴山,西隔咸河遥对走马岭,扼守着西往巴蜀的金牛道与北达秦陇的陈仓道。
它与汉江两岸的定军山、天荡山形成相互支援的态势,构成了汉中盆地的西部屏障。
此地作为巴蜀通往关中的北大门,地理形势极为险峻,进退皆可,攻防皆宜。
历史上,晋代张荟的《南汉记》中提到:“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皆是难以攻克的关隘。”而《隋书·地理志》则详细阐述了阳平关的军事重要性:“西制川蜀,北连秦陇,背靠景山,前有定军、卓笔之峰耸立,右倚白马、金牛,左抱云雾、百丈,汉水、黑水等环绕其间,实为天下至险之地。”
正因如此,阳平关自古以来被誉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后世之人谈及此地,无不称颂其险峻。
历代豪杰、历史伟人亦曾在此施展才智,挥洒热血,书写出一篇篇壮观的战争篇章。
谈及诸葛逸的见解,三国末年,诸葛亮自建兴五年始,历时八年北伐,皆以阳平关为战略支点。
期间,六出祁山,西次经由此关,沿陈仓古道北伐。
退兵时,亦在此地整顿军队,静候时机。
不想错过《三国:小诸葛,开局怒怼隆中对》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