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8章 战果惊人!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侧目!(2/2)
永安公司的橱窗里,原本陈列的英法香水被换成了战报,店员们用红漆在玻璃上写着"西万三",路过的黄包车夫都要停下来多看两眼,有的还掏出铜板塞进募捐箱——那是给前线买子弹的钱。
金陵城广播正在播报北平大捷的消息,原本因空袭而紧绷的面孔渐渐舒展。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抹了抹眼泪,孩子问她为什么哭,她说:"你爹在前线打仗,现在咱们赢了。"
洞外的警报还在响,但人们开始哼起那首《卢沟桥战歌》,歌声从防空洞蔓延到街道,连正在巡逻的士兵都跟着哼唱,枪托敲击地面的节奏恰好合上拍。
羊城的码头,华侨们刚下船就被报童围住。
当听到"击毁日军战机八十西架"时,东南亚回来的陈老板立刻掏出怀表——那是他在新加坡打拼十年买的金表,"捐了!"他喊道,"再给宋将军捎句话,我们华侨还有钱,还有人,要多少给多少!"
旁边的水手们己经开始往船上装募捐的物资,罐头堆成小山,上面用红漆写着"北平必胜"。
延安的操场上,第18集团军的战士们正在举行祝捷大会。
一个刚从华北回来的通讯员说,他亲眼看见喷气战机在天上画龙,把日军的零式耍得团团转。
"这就是咱们的底气!"指挥员举起拳头,"同志们,宋将军在正面打胜仗,咱们在敌后也要多端炮楼,让鬼子首尾不能相顾!"
台下的欢呼声惊起了山坳里的麻雀,它们掠过贴满捷报的窑洞,翅膀上都像沾了胜利的喜气。
而在北平城头,宋卫国正看着参谋汇总的各地来电。
金陵的嘉奖令、延安的贺电、华侨的募捐清单......最让他动容的是一封来自云南的信,信封上盖着"滇西民众自卫队"的章,里面是用草纸写的密密麻麻的字:"我们种了更多的粮食,编了更多的草鞋,等将军打到云南,我们就带着马帮送弹药......"
信纸边缘还沾着泥土,像带着滇西高原的温度。
"司令,伦敦来电,丘吉尔首相说您的战术'重新定义了亚洲战场'。"参谋递过电报,语气里难掩激动。
宋卫国却指着城下:"看看那些抬担架的百姓。"
晨光里,北平的市民正自发帮着抬伤员,一个小姑娘给伤兵喂水,伤兵想坐起来敬礼,被她按住了——那只按住伤兵的手上还缠着绷带,大概是昨夜送弹药时被流弹划伤的。
这时,系统提示音突然响起:"检测到全民族士气值突破临界点,解锁'喀秋莎火箭炮营'、'半自动步枪生产线'......"
宋卫国却关掉了面板。
远处传来一阵轰鸣,十二架喷气式战机正编队飞过北平上空,机翼划破云层,露出湛蓝的天空。
城下的士兵们纷纷举枪致敬,枪口中还残留着硝烟的味道,却闪着比阳光更亮的光。
陈生扛着缴获的日军指挥刀跑过来,刀鞘上的樱花纹被他用刺刀划得稀烂:"司令,老百姓给咱们送了两车鸡蛋,说让咱们补补身子,好打下一场仗!"
宋卫国望着丰台方向,那里的日军正在构筑防线,但望远镜里能看到他们慌乱的身影——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此刻正被龙国军队的炮火压制在战壕里。
他突然想起昨夜反攻时,一个牺牲的年轻士兵衣兜里还揣着家书,信上写着"等打赢了就回家娶媳妇"。
"告诉大家,"宋卫国的声音传遍城楼,"这只是开始。"
他拔出腰间的指挥刀,指向东方,"我们要把鬼子赶出华北,赶出东北,赶出所有被侵占的土地!"
刀光在阳光下一闪,像划破黑暗的闪电。
城下的士兵们举起武器响应,枪栓拉动的脆响与远处虎式坦克的轰鸣交织在一起,惊得云层都在颤抖。
远处的电报局里,发报员的手指在电键上飞舞,将新的命令发往各部队。
而在北平的每一条街道,每一间民房,胜利的喜悦正转化成更坚定的力量——铁匠铺里,马蹄铁的敲打声变成了"打鬼子"的节奏。
学堂里,孩子们朗读的"还我河山"比任何时候都响亮。
就连城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也在给孙辈讲虎式坦克的故事,讲到激动处,就用拐杖敲着地面,仿佛那是坦克的履带在前进。
世界在议论这场胜利,而龙国在书写新的历史。
当宋卫国的照片登上《泰晤士报》头版时,北平城里的一个孩童正指着照片说:"长大了我也要当将军,像他一样打鬼子。"
他母亲笑着擦去他脸上的泥巴,眼里的光,与城头飘扬的军旗一样明亮。
不想错过《抗战:从喜峰口战役开始杀穿鬼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