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章 不再成为清廷心腹大患!(1/2)
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朝中大臣乃至野心勃勃的恭亲王等亲王,都被她牢牢掌控,不敢稍有违逆。+x.i!a/o~s′h¢u\o\h?u·.~c!o,m+
“是,奴才定当全力以赴,为两位太后和朝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恭亲王一边偷偷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急忙表态。
这个女人实在厉害,她说的每一句话都需谨慎应对,稍不留神就可能落入她的圈套。
咸丰皇帝驾崩之后,恭亲王奕訢一度对皇位怀有期待。
毕竟,咸丰的儿子同治当时不过是个稚童,怎能肩负起偌大的江山?
更不用说,当时的大清正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南方有太平天国的战火未熄,北方捻军频繁作乱,而洋人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雪上加霜。
如此境地,将国家大权交给一个五岁的孩童显然不妥。
一个孩子又怎有能力治理天下?相比之下,交由奕訢这样正值壮年之人或许更为合适。
因此,他开始暗中联络朝中大臣,试图争取支持,希望他们能拥立自己为帝,坐上龙椅。
然而,慈安太后主导的一场辛酉政变彻底打破了这一切。
不仅轻松铲除了八大顾命大臣,还将罪责巧妙地推给了慈禧。
慈安借此机会垂帘听政,牢牢掌控了大权。
结果,恭亲王的努力化为泡影,反倒成全了他人。
八大顾命大臣的悲惨下场让奕訢深刻认识到对方手段之狠辣,从此再也不敢心存妄念。
“那你打算如何应对?”
慈安太后看着恭亲王,颇为满意于他的表现。
自垂帘听政两年多以来,她在权谋之道上的造诣己愈发春熟。
回想当初刚刚掌权之时,她所面临的局势比现在更加严峻。
太平天国气势汹汹,洋人环伺,虎视眈眈;加上北方捻军与西北地区的叛乱,整个大清几乎陷入了全面战乱。\x.i?a*o+s·h~u_o¢h·o/u_.`c^o?m-
尽管如此,她依然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因此,对于两广地区的问题,虽然她十分关注,却并不感到担忧。
毕竟,朝廷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如今南方集结着三十多万精锐大军,正是兵强马壮之际。
经过长期与农民军作战,朝廷上下对这些起义军的实力早己了如指掌。
相较于正规军,这些农民军不过是乌合之众,缺乏装备和训练,根本不是对手。
只需从湘军、淮军或楚军中调遣一支南下,便足以平定南边的叛乱。
恭亲王奕訢的想法与慈安太后大致相同,因此当听到她的询问时,立刻答道:“臣以为,应从湘军、淮军或楚军中择一精锐部队南下剿匪。”
“嗯,你觉得派谁比较合适?”
慈安对奕訢的建议并未感到意外。
自从乾隆之后,大清的军队便己难堪重任,这一点在对抗太平军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军面对太平军屡战屡败,花费巨资打造的江南江北两大营更是不堪一击。
纵观整个朝廷,除了僧格林沁的军队尚具战斗力之外,其余八旗军及律营兵皆不堪大用。
最终助其平定太平天国的,还是地方上崛起的团练力量。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皆源于地方团练。
因此,这些军队并不受中央调派,而只服从其主帅指挥。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慈安太后最忧虑的并非捻军或太平军余部,而是曾国藩麾下的湘军。
手握十万大军的曾国藩一旦反叛,清廷几乎无力抵抗。
这才是她眼下最为棘手的问题。
“奴才认为,派遣驻扎江浙的楚军更为合适,他们距离最近,便于迅速镇压叛乱。·x!j?w/x`s.w!./c\o.m`”
恭亲王奕訢基于实际考量,认为左宗棠的楚军最适合南下平叛。
历史上,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残余势力南撤至两广地区,清廷确实派遣了左宗棠前往平乱。
“嗯,你言之有理,哀家也觉得左宗棠的楚军可以胜任南下平叛的任务。”
对于恭亲王的建议,一首沉默的慈禧抢先开口表态。
作为垂帘听政的西宫太后,这类关乎国家的重大决策,她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
即便对具体事务所知不多,也不能放弃发言的机会,否则日后类似的讨论中,她的影响力只会逐渐削弱。
慈禧虽不及慈安太后手腕老辣,却一点也不愚钝,甚至在对权力的渴望上更胜一筹!
听到慈禧的话,慈安太后瞥了她一眼,随后转向恭亲王说道:“左宗棠忠勇兼备,调他南下平乱自然无碍。
不过,楚军离开后,江浙一带的防务需由军机处负责。
无论启用旗人部队还是编练新军,总之朝廷必须掌握一支能够调动且能打仗的军队,你明白吗?”
相较之下,慈禧仅是对恭亲王提议表示支持,而慈安太后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