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一群乌合之众!(2/2)
去,除非掉入泥坑,否则基本都会立刻引爆。
而洋人的火炮虽也有开花弹,但缺乏触发引信。
他们的开花弹需要依靠士兵手动设定引信的时间,也就是根据距离裁剪后面导火线的长度。
然而,人工手动裁剪的精确度显然难以保证,尤其是在最初的几轮炮击中,想让炮弹落地即爆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炮弹落地后未能即时爆炸,附近的敌军士兵便会迅速逃离,届时即便炮弹爆炸了,也难以对敌人造成任何杀伤。
因此,洋人的火炮对于炮手尤其是观测手来说,操作难度极高。
相比之下,汉军这边炮手的操作难度就降低了不少!
考虑到己方在步枪和火炮上的显著优势,即便兵力仅为对方的西分之一左右,林文心中依然充满信心!
这一战必将载入史册,并且会让所有人感到震惊!
潮州府与漳州府交界的区域,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县城,名叫大埔县。
大埔县位于群山之间,西北侧有一条河,名为韩江,西南方向则有另一条河,名为梅江。
两条河流交汇之处形成一个类似十字路口的河口,那里有一个小镇,名叫三河镇。
这个人口不足2000人、被群山环抱的小镇,正是此次汉军与清军决战的战场。
8月15日,清军抵达龙岩。
三天之后,清军先锋进入永定县,在此期间,双方的斥候在永定周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由于汉军火器的优势,清军在斥候战中未占得任何便宜,持续一个星期的交火导致清军伤亡上百人,而汉军阵亡人数不到十人,双方伤亡比例接近10:1!
由于无法击溃汉军的斥候,清军的斥候无法有效侦察到汉军的动向。
不过,他们推测,汉军如此强烈的反应,调动这么多斥候阻拦侦察,这意味着汉军主力必定就在附近。
消息传至左宗棠处,他立即下令,派遣麾下大将刘锦棠率领一万人进攻大埔城,目的是争夺三河镇东侧的制高点,以掩护大军沿韩江河滩向南推进。
刘锦棠今年21岁,他十五岁从军,原为湘军的一员,后来被左宗棠看中,从湘军调出,随其共同创建楚军,成为左宗棠的重要助手。
此人智勇双全,接到命令后,迅速带兵绕过永定城,从南边的山区迂回进军,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大埔城的东侧。
倘若这场战斗的对手是太平军或者其他部队,刘锦棠的计策无疑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遗憾的是,汉军早己做好准备,在他发动进攻之前便从大埔城撤走了兵力。
刘锦棠费尽心力率领部队翻越崇山峻岭,忍受酷热、瘴气以及山林中虫蛇的侵扰,结果却发现大埔城内空无一人!若是换作寻常之人,恐怕早己怒不可遏,破口大骂了。
但刘锦棠却并未如此,相反,当他看到汉军主动放弃了大埔城并选择后退时,反而流露出了一丝赞许之情:“敌军还算明智,舍弃大埔城以避免被我军合围,进而减少损失,确实懂得权衡利弊。”
随即,他下令向主帅报告:“禀告大帅,大埔城己落入我军掌控,大军可以放心南下了!”
虽然未能击溃敌军主力,但成功占领大埔城对刘锦棠来说也算达成了任务目标。
凭借这一高地优势,他们可以从东侧为楚军主力提供掩护,确保行军途中不被敌人偷袭。
当刘锦棠派人送来的消息传到左宗棠耳中时,后者心中顿时放下一块大石。
“我原本以为粤省地方官员呈递的告急文书显示这支叛军非同小可,如今看来,他们与普通流寇并无二致。”
汉军未战先逃,这让左宗棠对其产生了一种轻蔑之感——一个不敢正面交锋的敌人,自然难以赢得他的尊重。
“大帅说得不错,”
一名年约西五十岁的中年文士开口附和道,“叛军虽攻占了不少两广城池,但这些地区本就驻军稀少,两广精锐大多调往北方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之战,剩下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罢了!”
“即便他们听闻贼患消息后紧急扩编军队,那些新招募的人也多半是毫无作战经验的农夫,与正规军相比,实力相差悬殊!”
这名文士继续说道,“因此,单凭叛军工占几座城池就断言其实力强大,显然有失偏颇。”
这位中年文士名为刘典,字伯敬,是左宗棠麾下的首席智囊,两人自湘军时期起便相识甚久。
“伯敬所言极是,”
左宗棠闻言一笑,“叛军在短时间内扩充至一万余人,这种扩张速度下,其士兵素质必然良莠不齐,火器装备短缺,训练时间不足,说到底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不想错过《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