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9章 讨突厥檄,魏徵进谏(2/3)
漠北雪深,部众饥疲;
突利可汗内附(注:贞观二年突利已与颉利内讧,投唐),颉利势孤。
臣请:
凡斩酋首者,赏绢百匹;
获战马者,录为军功;
诸州边军,见檄即发,务求全歼,勿令北遁!
贞观二年元月廿七日檄。
中书令寇准最先接过。他的手指突然一颤——这绝非传统的骈四俪六,而是:
【贴黄】
突厥屡犯甘州,掠边民六百,焚粮仓七座。请即发兵剿灭,悬首示边。
往下看去,二百余字竟列明了:
具体劫掠日期;
唐军兵力部署;
吐谷浑协攻路线。
“这......”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的惊呼卡在喉头。他盯着“凡斩酋首者赏绢百匹”的字样,这比他经手的任何一份度支奏表都直白。
突然,殿角传来“嘶啦”一声。
侍御史王珪的笏板坠地,将檄文划破一道口子。
他脸色煞白,这分明是把他昨日密奏中“突厥今冬必衰”的论断,化作了赤裸裸的杀戮指令。
李承乾的目光扫过群臣,在岑文本身上略作停留。
那位中书舍人的嘴角正微微扬起——昨夜三更,他便是用这般刀削斧凿的文体,将帝王意志铸成了这篇檄文。
“诸卿。”年轻帝王的声音惊飞了殿外寒鸦,“可还有雅兴为突厥作篇《哀江南赋》?”
话音刚落。
大殿一片寂静。
此赋为南北朝庾信所作,借江南沦丧之痛,抒发国破家亡、身世飘零之悲。
年轻的帝王以“突厥”替代“江南”,实为将古典悲情移植于突厥的覆亡,暗示对游牧帝国衰落的哀悼。
也即意味着,接下来,大唐会对突厥用兵。
只是,如今的大唐完全掌控在这位陛下手中的也只有关中之地,而其他地方的态度比较模糊。
这样做,会不会有些铤而走险?
在场众人面露迟疑,心中有些担忧。
魏徵紫袍下的五指已捏得青白,他率先从人群中走出,“陛下。”
下一刻。
魏徵突然伏地,玉笏重重叩在青砖上,“此檄一出,恐非止突厥之哀,更是大唐之殇!”
李承乾指尖一顿,鎏金案几上未干的墨汁倒映出他微挑的眉梢。
魏徵拾起被王珪划破的檄文残片,指着“严守边境,勿使突厥西窜”十字冷笑:“昔年汉武使乌桓攻匈奴,遂养出辽东大患。今吐谷浑若借防突厥之名坐大陇右,来日我大唐是要再铸一座受降城,还是再赔一位和亲公主?”
他忽然撕下袍角,将残片上的“掠边民六百”狠狠拭去,“边民血泪,竟成了庙堂开战的筹码!”
此言一出,大殿皆是一寂。
群臣若有所思。
而李承乾则是面露无奈。
他知道魏徵的意思。
檄文中列举突厥“掠边民六百,焚粮仓七座”的暴行,看似是为民请命,但魏徵尖锐指出——朝廷并非真心哀悯边民,而是利用他们的苦难,为军事扩张正名。
魏徵之言,还暗示所谓“民愤”只是檄文的装饰:
檄文由岑文本所撰,风格冷硬如军报,详列劫掠日期、兵力部署,却无半句安置流民的政令,足见重心在“战”而非“民”。
李承乾没有回应,而是想着该如何推动此事。
对于突厥,他必灭之。
谁也无法动摇他的意志。
但是,魏徵也说得对,民也不能忘了要安置。
同时,对李承乾来说也是一个警醒。
久居上位,何不食肉糜以及作为皇帝,不知民苦,都是非常有害的,不可不防。
在李承乾看来,这仗他要打,民也要安置。
这仗打下来并取胜,他可以借此而扫平登基障碍。
狄青是他的人,他打下来的战绩,都会有他的一份功劳在。
而且,狄青打仗取胜,增加的是他作为帝王的威望。
这种机会,他可不想就此错过。
只是,魏徵出于一片公心,也是为了大唐好,他也只好听着。
即便是魏徵骂他,他也只能受着。
魏徵突然踉跄扑向殿柱,袖中哗啦啦抖出度支簿:“去岁关中大旱,河东道仓廪存粮仅够三月!檄文上‘赏绢百匹’——”
枯手指向户部尚书,“敢问戚尚书,国库绢帛可够悬五百颗胡虏头颅?”满殿朱紫闻言变色,那簿册砸在地上,正翻到“灵州军械锈蚀六成”的密注。
“陛下,当真要让突厥人的血,染红陛......太上皇‘贞观’的年号么?天下人会如何看待陛下?陛下可还没有登基!”
“若是如此而为,恐将祸患无穷。若能胜,尚且好说,可若是败......”
“若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