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1章 新秤风波(2/3)
满脸委屈和焦急的粮店主任,再看看激动得手都在抖的老太太,以及周围混杂着好奇、不满、观望的眼神,立刻明白了症结所在——新旧秤制转换引发的认知冲突和不信任感。
“各位街坊邻居!请大家冷静一下!别围着!都退后一点!”李成钢立刻开始疏散围观人群,他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天这么热,万一中暑了怎么办?都散开!散开!”他边说边用手势引导人群后退,形成一个小范围的缓冲地带。~小¢税·宅~ ¨蕪!错~内!容/
老吴则走到窗口前,先对粮店主任点了点头,然后转向那位小脚老太太,脸上堆起和蔼的笑容,声音也放缓了:“大娘,您别急,别上火。我是这片儿的片警老吴,有啥事儿您慢慢跟我说。您看您这把年纪了,气坏了身子不值当。来,您先坐下歇口气。”说着,老吴从旁边搬了个小板凳(粮店门口常备的),扶着老太太坐下。
老太太看到警察来了,又见老吴态度温和,情绪稍微平复了些,但还是指着粮店的新台秤,愤愤不平:“吴同志!您给评评理!我拿粮本买半斤白面,以前用老秤,十六两秤,半斤就是八两,那面够我和孙子吃两天!可现在他们用这新秤,说是十两一斤,半斤只给五两面!我回去一看,那面袋子都瘪了不少!这不明摆着少给了三两吗?这不是欺负我老婆子不识数?!”
老吴耐心听完,点点头,转向粮店主任:“主任,麻烦你把新秤的操作规程,还有市里关于推行十两一斤市斤制的文件,拿给我们看看。”
粮店主任如释重负,赶紧拿出一份红头文件和一份说明书递给老吴和李成钢。
老吴接过文件,没急着看,而是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又从另一个口袋摸出几张粮票(这是片警走访时可能会用到的)。他蹲到老太太面前,声音清晰地解释:
“大娘,您看啊。这事儿呢,确实不是粮店故意坑您。”他指着文件,“这上头盖着大红章,是市政府的命令,从今年7月开始,咱们全国都要废除旧秤,统一用‘十两一斤’的新市斤制。这是国家为了计量统一方便,搞现代化建设定的政策。”他怕老太太听不懂“现代化”,特意补充,“就跟以前咱们用大洋,后来统一用人民币一样,是个规矩!”
老太太似懂非懂,但听到“国家定的”、“政府命令”,气焰又消了点。
“至于您觉得面少了,”老吴拿起一张贰两的粮票,“您看,这是二两的粮票。旧秤十六两一斤,一两差不多是现在新秤的一两二钱多点。您买的半斤,旧秤是八两,新秤是五两。”他看老太太还有点糊涂,索性拿出笔在小本子上画起来:
“咱这么算:旧秤一斤十六两,您买半斤就是八两。”
“新秤一斤十两,半斤就是五两。”
“看起来五两比八两少了对吧?但其实重量是一样的!因为新秤一两的分量变重了!旧秤的一斤,等于新秤一斤六两(即1.6斤)!您那八两旧秤的面呀,要是用新秤称,就是五两!”(注:旧秤1斤=16两≈604.8克;新市斤1斤=10两=500克。旧制8两≈302.4克,新制5两=250克。此处老吴用老百姓能接受的“换算法”解释,实际新旧转换后,购买相同面额的粮食,实际获得的重量减少了约17.5%。但政策推行初期,基层更侧重于解释制度变更,强调新旧秤的“对等换算关系”。)
李成钢这时也看完了文件,补充道:“大娘,主任,师傅说的没错。国家的政策就是为了统一标准,方便大家。粮店换新秤是按政策办事,绝对不敢克扣大家的粮食。您觉得面少了,是因为新秤的‘两’变大了,重量没变,但数量看起来比以前少了。就像以前一块大洋能买十斤米,现在一张一块钱也能买十斤米,但钱的样子不一样了,价值是一样的。”
为了让老太太更首观地理解,李成钢对粮店主任说:“主任,麻烦您用新秤当着大家的面,重新称一下大娘刚才买的半斤(新制五两)白面。同时,如果有旧秤也拿出来,称一下旧制的八两面做个对比。”
粮店主任立刻照办。他小心翼翼地用新台秤称出五两白面,放入老太太的布口袋。然后又从库房角落找出己经废弃的旧式十六两秤(秤杆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星花),仔细校准后,称出八两白面倒在旁边一个托盘里。
两堆面粉放在一起,在众人目光聚焦下,高低厚薄一眼可见:新秤的五两面堆,明显比旧秤的八两堆小了一大圈!
围观的街坊们发出一片哗然和质疑声。
“看!我就说少了吧!”
“这差的也太多了!”
老太太一看,眼圈又红了:“吴同志,李同志,你们看!差这么多!”
老吴和李成钢早有预料。李成钢提高了声音,压过嘈杂:“大家安静!听我说完!”他指着两堆面,“大家眼睛看到的是数量不一样了,八两堆大,五两堆小。但是!”他拿起粮店主任秤砣旁的砝码盒,“大家看,这是标准的一斤(500克)砝码。”
他拿起旧秤:“旧秤一斤十六两,它的秤砣校准后,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四合院之小片警的生活》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