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3章 水深火热(1/2)
1931年4月的莱茵河,春水裹挟着融雪向东流去。·优′品?小~税,徃* ′已-发/布¢罪~欣!璋-结*
东岸的德国境内,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反射着阳光,卡车司机摁着喇叭超车时,能看到路边农田里的拖拉机正在翻地,农民们坐在驾驶室里挥着帽子向他们致意。
而西岸的法国,卡车陷在泥泞的乡村公路上,司机骂骂咧咧地卸着货,远处的麦田里,几个农民正用镰刀割麦。
这种割裂的图景,是1931年欧洲的缩影。
当威廉三世的新政在德国织就一张就业→收入→消费的安全网时,英法美等国还在危机的漩涡里挣扎,两岸的民众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1931年的纽约,中央公园西侧的胡佛村己蔓延到三条街区。
2000顶用帆布和木板搭成的帐篷挤在一起,雨天时泥浆没到脚踝,晴天时灰尘呛得人咳嗽。
45岁的失业钢铁工人汤姆,每天早上的工作就是排队领救济面包……一条发霉的黑麦面包,要分给妻子和三个孩子。
“昨天小儿子发烧,我想给他买片退烧药,可药店要2美元,我兜里只有5美分。”汤姆蹲在帐篷前写着日记,看着女儿用捡来的蜡笔在纸板上画带烟囱的房子,那是他们1929年前住的家。
帐篷外的电线杆上,贴满了招工启事,却大多写着仅招熟练工,无薪试用,这是资本家榨取免费劳动力的幌子。
密西西比河畔的农场更惨,1931年春天,小麦价格暴跌至每蒲式耳35美分,农场主约翰·史密斯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小麦,狠下心让儿子把牛奶倒进河里。*萝\拉′暁.说? ¢埂`歆·醉~全^
PS:1蒲式耳相当于8加仑,相当于36.3688升。
“运到城里要花2美元油钱,卖掉牛奶只能赚1美元,倒了至少不亏本。”他说这话时,妻子正在屋里缝补孩子们的破衣服,布料是从垃圾桶里捡的。
同一时刻的柏林东城区,廉租房小区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
汉斯的妻子克拉拉在厨房里忙碌,复兴券买的土豆炖牛肉在锅里咕嘟作响,4岁的女儿莉娜举着用复兴券换来的彩色蜡笔,在墙上画着高速公路和火车。
“今天幼儿园发了牛奶,老师说政府补贴了每瓶10芬尼。”莉娜奶声奶气地说。
小区的菜市场上,玛格丽特老太太用复兴券买了10公斤土豆和3米蓝布。
“够吃半个月了。”她对摊主说,“比去年用马克买还划算。”
摊主笑着称菜:“政府盯着价格呢,谁敢涨价?”
傍晚时分,小区的公共浴室里挤满了人。
汉斯洗完澡,换上干净的工装,带着女儿去社区公园荡秋千。
公园里,老人在下棋,年轻人在打篮球,收音机里播放着高速公路西段通车的新闻。
“美国的工人还在挨饿呢。”汉斯对妻子说,语气里有庆幸,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
1931年5月的威尔士,曾经轰鸣的煤矿区如今一片死寂。
废弃的矿井入口被木板封死,上面用白漆写着永不复工,风穿过巷道的缝隙,发出呜咽般的哭声。*如\蚊?王. `吾\错/内_容\
30岁的矿工戴维·琼斯坐在矿井旁的石头上,手里攥着揉皱的失业救济单,每周15先令,只够买3条黑面包。
“1929年时,我一天能挣1英镑。”戴维对路过的记者说,“现在连孩子的奶粉钱都凑不齐。”
他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回了娘家,临走时说等你找到工作再回来。
100万失业矿工像戴维这样,每天在街头游荡,他们举着我们要工作的标语游行,却被警察的高压水枪驱散,有人被打断了腿,躺在教堂的临时收容所里呻吟。
英镑在1931年9月的贬值,更让英国人的生活雪上加霜,曼彻斯特的农机商店里,德国产的拖拉机价格从50英镑飙升至65英镑,农民威廉·布朗看着橱窗里的机器,叹气说:“以前还能贷款买,现在连首付都凑不齐。地里的收成连交税都不够。”
而他不知道,这些拖拉机的钢材,很多来自威尔士的煤矿,只是在鲁尔区的高炉里炼了一遍,就成了德国人赚英镑的工具。
鲁尔区的克虏伯工厂,20座高炉在1931年夏天全部点燃,夜晚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钢水浇铸时迸溅的火花像漫天星斗。
炼钢工海因茨站在高炉旁,汗水浸透了工装,脸上却带着笑,他的月薪己经恢复到3000马克,用复兴券能在工厂食堂买炖牛肉,还能给在柏林上大学的儿子寄生活费。
工厂的流水线上,拖拉机零件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汉斯的弟弟埃里希在这里当车床工,他操作的机床是用克虏伯自己产的钢材造的,精度比危机前还高。
“每天能生产50个零件,”埃里希说,“这些零件会装在运往法国、波兰的拖拉机上……他们用英镑和法郎买,我们换成马克和粮食。”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来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威廉:帝国的崛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