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0章 学堂钟声 (教育启蒙)(1/3)
新夏堡东侧,一片特意留出的空地上,几座崭新的、散发着松木清香的木屋拔地而起。^薪/丸` . ?榊`栈- ¨哽·欣?嶵^快?与周围忙碌的工坊、喧嚣的港口、整齐的田畴不同,这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混合着新鲜木材、墨汁和纸张味道的宁静气息。木屋前,一根用整根硬木削成的旗杆上,一面用靛蓝粗布缝制、绣着金色“学”字的旗帜,在晨风中轻轻飘扬。
这里,是新夏的第一所学堂——“启明堂”。
旗杆下,一口由工坊精心打造、擦拭得锃亮的黄铜小钟,静静地悬挂着。一个约莫十来岁、穿着干净但打补丁衣裳、神情紧张又带着一丝骄傲的半大孩子(他是新夏卫一个什长的儿子,叫栓柱),手里紧紧攥着一根系着红布条的小木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日晷(简易木制)投下的影子。
当日晷的影子指向辰时三刻(上午八点)的刻线时,栓柱深吸一口气,踮起脚尖,用尽全身力气,挥动小木槌,敲向那口铜钟!
“铛——!”
清脆、悠扬、带着金属颤音的钟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在新夏堡上空远远传开!这声音,不再代表警报,不再代表集合,而是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开始——知识的启蒙!
钟声就是号令!
“快!快!钟响了!先生要打手板了!”
“狗剩!别玩了!上学去!”
“娘!我的沙盘!我的沙盘忘带了!”
原本在空地上追逐打闹、在附近帮家里干点零活的孩童们,如同受惊的小鹿,纷纷从各个角落钻出来。大的拉着小的,小的追着大的,背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书包”——有用粗布缝的口袋,有用藤条编的小筐,甚至有人首接夹着一块光滑的木板(沙盘载体)——朝着那几间木屋飞奔而去。他们的小脸上,带着新奇、兴奋,也有一丝对未知的忐忑。
木屋最大的那间,便是蒙学班(启蒙班)的所在。门口,站着一位须发皆白、穿着洗得发白却异常整洁的青色旧儒衫的老者——陈三泰,那位在移民船上登记的落魄老秀才。此刻,他脸上没有了往日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庄重而温和的神采,浑浊的老眼在晨光中显得异常明亮。
“肃静!入室!”陈三泰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读书人特有的清朗和威严。
孩子们立刻收敛了嬉笑打闹,按照事先演练过的队列,排成两排,鱼贯而入。屋内陈设极其简陋:没有桌椅,只有一排排用圆木桩钉在地上做腿、上面铺着厚木板的“长案”(课桌)。?完¨夲!鰰¨占/ !追/最¨辛`蟑/踕.案后放着一个个用草编的蒲团。最前方,是一块用锅底灰涂黑、表面打磨得异常光滑的大木板(黑板)。黑板旁,挂着一幅洪天佑亲笔书写的、笔力遒劲的条幅:“启智明德,薪火相传”。
孩子们在蒲团上坐定,挺首了小身板,好奇又敬畏地看着前方。屋内弥漫着松木香、墨香和几十个孩子身上干净的汗味。
陈三泰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根用白垩土(新发现的一种矿物)制成的“粉笔”(洪天佑命名),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三个大字:天、地、人
“今日,我们开蒙第一课!”陈三泰转过身,目光温和地扫过一张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庞,“认识这三个字。‘天’,在我们头顶,浩渺无垠,日月星辰运行其中,有风霜雨雪,滋养万物。‘地’,在我们脚下,厚德载物,承载山川河流、田亩家园,生养我等。‘人’,顶天立地,居于天地之间,当效法天地之德,勤勉耕作,和睦相处,守护家园!”
他没有照本宣科地讲《千字文》,而是用最朴素、最贴近新夏生活的语言,将文字与孩子们能理解的世界联系起来。他指着窗外湛蓝的天空,脚下坚实的土地,再指指孩子们自己。
“我们新夏人,为何能在这片荒原立足?”陈三泰的声音带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因为我们勤劳,开垦了这‘地’!因为我们勇敢,顶住了这‘天’(风雨灾害、外敌威胁)!因为我们团结,凝聚成了这‘人’的力量!记住这三个字,就是记住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记住我们是谁!记住我们的根,在遥远的华夏故土,但我们的希望,就在脚下这片用血汗浇灌的新夏之‘地’!”
这番开篇,没有之乎者也,却字字敲打在孩子们懵懂的心坎上。他们似懂非懂,但看着先生眼中闪烁的光芒,听着那饱含深情的话语,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悄然在幼小的心灵中萌发。
“跟我读:天——”
“天——!”稚嫩的童音参差不齐地响起。
“地——”“地——!”
“人——”“人——!”
朗朗的读书声,第一次从这简陋的学堂里飘出,汇入新夏堡清晨的喧嚣中,成为一道独特而充满希望的音符。
陈三泰耐心地教孩子们在沙盘(用细沙铺在木板上)上,用削尖的小木棍,一笔一画地模仿着“天”、“地”、“人”三个字。\7^0\0′t?x,t/.`c/o?m′他穿梭在“课桌”间,弯着腰,手把手地纠正握笔姿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太平重生我在澳洲当开荒君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