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9章 周秉文2(1/2)
周秉文的“眼见为实”,第一站就差点被送走。,6*妖*看¨书`罔- ¨首*发′
马车刚出县城,颠簸得能把隔夜饭都颠出来。
车窗外,尘土漫天飞扬,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周秉文皱着眉,用袖子死死捂着口鼻,闷声问:
“此路通往何处?如此颠簸难行!”
陪坐的吴庸立刻打起精神,声音在风沙中拔高:
“回禀大人!此乃我临山通往怀远县的‘新商道’!正按林秀才‘要致富,先修路’的实干精神,全力整修中!您看!”
他指着窗外,透过浑浊的风沙,周秉文看到无数赤膊的民夫,在监工的号子声中奋力挥锹、抬石。
一个推着独轮车的老汉正好从车旁经过,听到吴庸的话,抹了把汗,咧开缺牙的嘴,朝车里大声道:
“官老爷!这路修得好啊!以前运趟山货去怀远,坑坑洼洼,得走两天!等这路修通,一天就能跑个来回!家里的皮子、药材,总算能卖出去换盐钱了!”
老汉眼中尽是着朴实的期盼。
周秉文看着老汉,再看看那些在尘土中挥汗如雨的民夫。
他依旧板着脸,心里却微不可察地变化了下,沉声“嗯”了一下。
马车好不容易驶离修路区,沿河而行。
刚觉得能喘口气,一股浓烈的咸腥气蛮横地撞开车帘,瞬间塞满了整个车厢。
“呕…”
周秉文猝不及防,胃里翻江倒海,脸色瞬间由白转青。~白!马·书.院¢ +醉\新/蟑-踕/耕*新\哙¨
他强忍着不适掀开车帘,眼前景象让他再次愕然:
绵延的河滩上,开辟出大片晾晒场!竹席如银鳞铺地,上面密密麻麻晒满了闪着银光的小鱼小虾,在烈日下蒸腾着浓烈的海腥味。
另一边,一排排齐腰高的大陶缸敞着口,里面是浓稠暗红的糊状物,正在发酵。
妇人们手脚麻利地翻晒鱼虾,汉子们则喊着号子搅拌酱缸,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这腌臜之物!成何体统!”
周秉文捏紧鼻子,声音都变了调。
“大人!这是宝!是临山百姓的活命宝、致富宝啊!”
吴庸的声音充满自豪。
“全赖林秀才点醒!他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里货晒干,河里鱼腌咸,换不来金山银山,也能填饱肚子攒点钱!您看!”
他指着一个正小心翼翼翻动鱼干的妇人:
“张大嫂!跟省里来的周大人说说,这鱼干咋样?”
那妇人闻声抬头,脸上晒得黑红,却笑得异常灿烂,用围裙擦了擦手,大声道:
“好!好得很呐官老爷!往年河里鱼虾捞上来,吃不完就臭了,心疼也没法子!现在好了,按林秀才的法子晒成干、腌成酱,不光自家吃不完的能存住,县里还帮着找销路!上个月卖鱼干的钱,给家里大小都扯了新布!这咸味,闻着是冲,可闻着心里踏实,闻着是钱味儿啊!”
旁边一个搅拌酱缸的汉子也憨厚地插话:
“是啊大人,以前打渔看天吃饭,现在有了这腌鱼酱的营生,刮风下雨也不怕没活计,家里娃的束脩钱都有着落了!”
周围忙碌的百姓纷纷附和,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希望。·小/税_C*M¢S/ ·追+罪~新!彰-踕_
周秉文听着百姓发自肺腑的感激,放下了车帘,靠在车厢壁上闭目不语,但紧锁的眉头却悄然舒展了几分。
百姓脸上的笑,是真的;他们口中的“活命宝”,也是真的。这“腌臜之物”,竟真能填饱肚子,换来新布和束脩?
最后一站,临山县学。
朗朗的读书声传来,周秉文沉着脸走进去,准备看看这被吹上天的“学风改革”又是何等离经叛道。
眼前的景象再次让他愣住。
一间课堂,没有吟诵“之乎者也”,只有清脆的算盘珠子碰撞声。
十几个半大孩子,人手一把算盘,小脸紧绷,全神贯注地跟着一位账房先生念: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
黑板上,画着巨大的算盘图解,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加法口诀。
一个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手指飞快地拨动算珠,嘴里念念有词:
“…三斤半黍米,每斤十文,就是三十五文…再加二斤盐,每斤十五文,是三十文…总共六十五文!对上了!娘再不怕掌柜算错账坑咱们了!”
另一间课堂更“离谱”。
李教谕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的赫然是一份地契和一份借据!
他指着地契上的字:
“看此处,‘东至张三家界石’,此‘界’字,关乎你家田地范围,一字之差,可能就丢了半亩田!必须写清、认清!”
“再看这‘月息贰分’,此‘贰’字,关乎你要付多少利息!写成了‘二’或认错了,一年辛苦钱可能就白给了奸商!”
底下坐着的学子,不少衣着简朴甚至打着补丁,听得格外认真,不时在草纸上笨拙地描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被脑补成文圣后,我只好真救国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